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授课专业:2012级学前教育一、二班任课教师:肖玲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一、科学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科学是一种世界观二、科学教育三、学前儿童科学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2.全面性3.生活化4.探究性5.合作性6.多样性六、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1.3-4岁A、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B、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C、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D、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2.4-5岁A、好奇好问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联系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公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3.5-6岁A、有积极的求知欲望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联系C、能初步的根据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解读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教学内容:一、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依据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教育目标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纵向目标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横向目标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内容2.科学方法的内容3.科学知识的内容教学反思:。

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观察认识动、植物探索自然现象操作各种材料体验科学技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掌握科学方法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科学性和启蒙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地域性和季节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1.以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为主导,进行分科教学2.以主题活动课程模式为主线,选择科学教育内容3.已季节为主线,选编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第四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上课时数:1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2.科学小实验3.劳动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1.玩中学 .做中学 .想中学4.试中学5.用中学教学反思:上课时数:1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教学内容:一、专门的科学教育活动1.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2.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二、渗透性科学教育活动1.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2.其他领域教育活动3.游戏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学反思: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辅导1:包继多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科学与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与科学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

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早期的科学教育的特点: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教育带有神灵色彩。

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的光辉成果: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了《墨经》和《考工记》两部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其中《墨经》不但记载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还可以从中看到墨子是如何对弟子进行教育的。

墨子在讲学时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生产知识,他曾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光学中“小孔成像”的原理。

墨子对“小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比希腊的欧几里得还要早一个世纪。

更具有价值的是,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是首创。

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大多仍然在家庭中随着父母的劳动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我国儿童自然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

1862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中设有“格致”这一科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

1903年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湖北幼稚园。

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有关科学教育内容的课程——“社会和自然”。

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本章提要: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等三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

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

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

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

”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总目标是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总方向,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活动的“引航灯”。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