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深圳李敏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
本文在肯定外资经济在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中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外资;国际竞争力;影响;对策近年来,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额一直居世界前列,2002年开始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关于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利用外资的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
外资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涵义,不同的国际研究机构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各机构已有所侧重地发展出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竞争力的多种方法。
其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 ,简称WEF )是国际知名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洛桑报告》没有把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简化为GDP和生产率。
该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四大要素——经济发展、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
《全球竞争力报告》(简称《论坛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合作完成,该报告主要竞争力指标包括:增长竞争力指数、当前竞争力指数、国家环境法规及状况、国家创新能力、经济创造性和出口贸易。
下面结合2004年《洛桑报告》,对外资在中国国际竞争力四大要素中的作用、影响进行分析。
一、外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在2004年的《洛桑报告》中,中国国际竞争力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24位,位次比上年提升5位,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4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是宏观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基础设施四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位次未变外,其余三项的国际竞争力位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在构成国际竞争力的4个要素中除了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与外资经济的关联性较小之外,其它三个要素竞争力的提高与外资经济有重大联系。
下面从这三个要素分析外资在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一)提升政府效能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中国政府效能的国际竞争力分值为62.04分,比2003年提高5.9分。
在60个测评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21位,比上年提升1位。
政府效能主要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竞争性。
完全是从政策是否为市场经济发展考虑,是否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水平考虑。
改革开放后尤其在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立法与条规的确立与颁布、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所扮演的一个"软硬兼施"的政府的角色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外国投资者通过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中国政府施加影响力,促使中国政府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机构改革以顺应发展,这大大提升了中国政府效能的竞争力。
(二)提升宏观经济运行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国际竞争力分值为79.24分,在60个测评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2位,仅次于美国。
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竞争力水平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了9.1%,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外商投资企业功不可没。
在1992年至2002年间,外资企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年均增长率高达39.86%,远高于国内企业的13.09%;从图-1、2中可以明显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在迅速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可比价)比重表资料来源:.vn 图-2 1992-2002年以外商投资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不包括关税和土地费)情况二是对外贸易增长强劲。
200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商品贸易出口国,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
我国商品贸易进出口额已占GDP的80%,其中超过50%的贸易额又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
过去10年,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达35%,而国内企业出口增长率不足10%。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因而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GDP平均增长超过了8%,外汇储备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
过去三年,中国是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00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05亿美元,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约12%。
利用外资弥补了国内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外商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更高,这些都有力地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三)提升了企业效益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效益这一要素主要反映企业在产品、技术更新方面的投入,利润实现情况,企业对员工、对社会的负责任的态度等。
2004年中国企业效益的国际竞争力分值为48.5分,比上年提高12.6分;位次由上年的第46位上升到第35位,在四个要素中上升速度最快。
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很多因素。
一是生产要素的状况。
二是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
近几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内在改制和外部营销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
外商投资带来了一部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来了促使企业更新观念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实现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依靠外国投资者的全球购销网络,国内产品出口迅速,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与外商合资,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我国电子、机械、化工、建材、轻工、纺织、医药、食品等行业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规模上都有了长足进展,造就了能与进口商品相抗衡的一大批国产名牌。
二、外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一)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外商投资推动了中国部分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正在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在加大了基本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上游产业投资的同时也扩大在价值链下游物流、营销、批发零售的投资,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但是由于外商投资领域和范围受政策法规限制加上外商投资的逐利性,决定了他们只会把资金投放在获利性强的行业,不可避免地带有急功近利的特性,外资经济分布的产业结构失衡相当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外资的投资结构有悖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使得我国业已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二)中国经济对外依赖性日益严重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由大量投资带来,而非经济内在活力产生。
在中国这么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却没有相应成功的大企业。
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超过一般由外企创造,这个比重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制造中心,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中国经济对国外的依赖性很强。
在大部分合资企业中中方严重依赖外方的技术、资金,在管理中的主导权缺失。
世界上只有非常少的国家经济主体依靠外资,而且这种情况只适合比较小的国家,比如爱尔兰、新加坡等。
而且,一国经济对外资依赖过高,经济基础往往较差。
(三)削弱国内企业效益整体竞争力虽然2004年企业效益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但位次和分值还比较低,分别为35位和48.5分。
从测评的60个国家和地区来看,此要素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多的是印度,印度企业的效益竞争力分值已达60.2分,比中国高出24.1%。
中国企业效益整体竞争力水平低,其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技术等比较落后;二是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成本高、竞争力差;三是市场竞争意识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意识还不是太强。
不少国有企业在合资后严重依赖外商,自主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差,甚至在竞争中被淘汰。
国内企业整体实力虽有所提高,但在与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均占优势的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市场占有率却在大幅下降,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与民族经济主体的市场争夺战愈演愈烈。
外资企业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某些行业和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垄断。
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在外资企业的冲击下,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削弱。
(四)抑制企业家精神创造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在《出售中国》中通过将近400页的论证,得出了一个与传统思维迥异的结论:在中国如此令人羡慕的高额国外直接投资(FDI)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忧伤的现实——中国蓬勃的对外开放,是以对内限制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代价的,高额的FDI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远非健全的金融体系。
从长期来看,印度可能会超越中国。
因为前者更富企业家精神,微观经济的运转更为良好,而后者过分依赖国外投资所带来的出口导向增长。
我们可以分析江苏和浙江两个省。
1980年代中期,它们都是沿海省份,浙江在吸引外资方面要落后于江苏,但浙江不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外资民营企业有自己的商会,一种非正式的经营体制支持着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样的环境才是企业家精神诞生的乐土,中国将来最有竞争力的企业肯定在浙江。
江苏省引进外资的金额在全国名列前茅,外资经济唱主角,本地企业和企业家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五)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首先要客观地指出,跨国公司并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罪魁祸首,但是外资的引进也是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并、兼并活动越来越频繁,不仅涉及金额庞大,而且进入的领域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多样。
外资并购给国有资产流失提供了新的途径,外商可以利用其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优势来炒卖国有企业股权,并且利用炒卖企业这种短期投机行为所获取的收益循环炒卖企业,这样必然会带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由于我国产权交易极不规范,国家在宏观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构和约束手段,一些地区和企业受地方和单位利益的驱动,钻政策不完善、不协调的空子,私立优惠政策,搞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竞相压价。
一些地区吸引外资“饥不择食”、“大干快上”,过分强调放与引,忽视监督与管理,这种急功近利的盲目投资对国内产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三、对策无论如何,外资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值得肯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需要争取外来投资,在未来发展中既不能忽视外资的作用也要重视它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