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上学期物理导学案 (2015)1.4测量平均速度(8)

初二上学期物理导学案 (2015)1.4测量平均速度(8)

华师一附中初中部任务导向自主合作学习物理导学案
姓名: 编号: 08 日期: 2015-09-11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课题】1.4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6. 实验数据记录: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1=
t 1= v 1= s 2= t 2= v 2= s 3=s 1-s 2 t 3=t 1-t 2=
v 3=
7. 实验结论:
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

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

8. 实验分析:
(1)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为什么要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实验中用金属片使小车停止,这样做的目的是?
(3)在用图所示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v 1, v 2不一样,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4)为了测量小车下半段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建议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测出小车到达底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
9. 补充:拓展性实验
任务二:了解超声波测距
阅读教材P24“科学世界”,了解超声波测距的过程和原理。

课后归纳整理环节(15min )
任务三:归纳整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任务四:构架本节课内容思维导图
课堂互助合作环节(40min )
学法指导:
1、在老师的引领下,分组有序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注意高效,并在导学案上做好记录,注意书写规范。

2、分组完成展示点评任务,重点注意展示姿态大方、板书规范、展示深度。

师生注意倾听并记录展示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补充点。

任务一:了解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 、 、斜面、小车、金属片。

3.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4.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 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1
1
1t s v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 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6)计算出下半段路程s 3和时间t 3,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5. 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 (2)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计时。

课后巩固提升环节(20min)
【基础巩固】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
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
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3.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
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BC和AC段的平
均速度分别是V AB、V BC和V AC,由图可知()
A.V AB、V BC和V AC
B.V BC最大
C.V AC最大
D.V AB最大
5.小军用下列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小明在利用课本图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
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1 S1=75 cm t1=2.6s V1=28.85 cm/s
2 S2=75 cm t2=2.5s V2=_____ cm/s
3 S3=75 cm t3=2.4s V3=______ cm/s
v=______ cm/s
7.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
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
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dm)的斜面
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
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
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
9..(填“大”或“小”)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和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斜面不能坡度不能太大,因为.
也不能太小因为.
(4)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减少误差,小车必须从释放.
(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6)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
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7)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
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
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10.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
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
11.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
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米每秒?
【能力提升】
12.如图,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
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中取AE并分成相等的四段,v1、
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速度,v表示BE段
的平均速度,则v 1、v2与v 的关系是()
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
13.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
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20m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
发令员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
5.5s、7.9、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小高跑100 m的平均速度是;
(2)小高在第个20m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
他有什么建议?
14.心电图仪(如图)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
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

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
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 min内心脏跳动的
次数(即心率)。

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
别如图甲、乙所示。

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 min。

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 min可知,甲每次心
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
时间)为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