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微表处技术指南

最新微表处技术指南

微表处技术指南微表处技术指南1 总则1.0.1 微表处的设计、施工应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铺筑的微表处应该坚实、平整、耐久,有良好的抗滑性能和封闭路表水下渗的效果。

为统一微表处设计施工方法,确保微表处的施工质量,特制定本指南。

1.0.2微表处设计、施工除遵照本指南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颁布的有关标准法规。

1.0.3微表处是一种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要求原路面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路面状况良好,原有病害已经得到有效处理。

1.0.5微表处严禁用作路面补强层。

2 术语2.1.1 微表处微表处是采用专用设备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集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合理配比拌和并摊铺到原路面上,并能够在摊铺后1~2h内迅速开放交通的薄层结构,简称MS。

2.1.2乳化沥青(asphalt emulsion)将石油沥青(或煤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水乳交融的均匀的沥青制品,也称沥青乳液。

按沥青乳液破乳快慢可分为快裂(RS)、中裂(MS)、慢裂(SS)三种。

按电荷性能又可分为阴离子乳化沥青、阳离子乳化沥青、非离子乳化沥青。

2.1.3添加剂(additive)为了调节稀浆混合料的施工性能而添加到混合料中的材料和试剂。

2.1.4稀浆混合料(slurry mixture)乳化沥青、矿料、填料、水等按一定比例拌和所形成的浆状混合物。

2.1.5稠度(consistency)稠度是反映稀浆混合料施工和易性和用水量的指标。

微表处混合料无法象慢凝稀浆混合料一样进行稠度试验,它的稠度可以通过拌和试验定性地判断。

2.1.6可拌和时间(mixing time)按照一定配合比进行稀浆混合料的拌和试验,从掺入(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搅拌至手感有力,明显感到搅拌困难时的时间。

2.1.7破乳时间稀浆混合料从掺入(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拌和到混合料表面用吸水纸轻压后看不到褐色斑点的时间。

2.1.8初凝时间(set time)稀浆混合料从掺入(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拌和到混合料粘结力达到1.2 N.m的时间,通过粘结力试验测定。

2.1.9开放交通时间(traffic time)稀浆混合料从掺入(改性)乳化沥青开始拌和到混合料粘结力达到2.0 N.m的时间,通过粘结力试验测定。

2.1.10湿轮磨耗值(wet track abrasion loss)用湿轮磨耗仪在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上磨耗一定时间后,测定试件磨耗前后单位磨耗面积的质量差,用 g/m2表示。

此试验用以确定稀浆混合料的最小沥青用量和评价混合料中沥青与石料的裹附情况。

2.1.11负荷轮粘附砂量(sand adhesion)用负荷轮试验仪模拟车轮在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上碾压,通过一定作用次数后,测定试件单位负荷面积的粘附砂量,用g/m2 表示,此试验用于确定稀浆混合料最大沥青用量。

2.1.12轮辙变形试验(stability and resistance to compaction test) 用负荷轮试验仪模拟车轮在成型后的稀浆混合料上碾压,通过一定作用次数后,测定试样的车辙深度和宽度变形,以试样单位厚度的车辙深度和单位宽度的横向变形评价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2.1.13粘结力(cohension torque)用粘接力试验仪,模拟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水平力对材料层的影响,其施力手柄上试验后扭力表的读数,用以确定稀浆混合料的初凝时间和开放交通时间。

3 材料3.1 改性乳化沥青3.1.1微表处选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微表处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3.1.1项目 MS筛上剩余量(1.18mm筛)不大于(%) 0.1电荷阳离子(+)恩格拉粘度E25 3~28沥青标准粘度 C25,3 s 12~60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 60蒸发残留物性质(直接加热法)针入度(100g,25℃,5s)(0.1mm) 40~100延度(5℃ 5cm/min) 不小于(cm) 30软化点(环球法) 不小于(℃) 50储存稳定性24h 不大于(%) 15d 不大于(%) 53.1.2 微表处应选用阳离子快凝型的改性乳化沥青。

3.1.3改性剂剂量(固胶占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不宜小于3%。

3.2 矿料3.2.1微表处用矿料可以采用不同规格的粗细集料掺配而成,也可以用大粒径的块石、卵石等经多级破碎而成。

3.2.3微表处用粗集料、细集料应该符合表3.2.3的要求。

微表处用粗细集料质量要求表3.2.3项目标准试验方法备注粗集料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8 T0316-200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30 T0317-2000石料磨光值不小于(BPN) 42 T0321-1994坚固性不大于(%) 12 T0314-2000细集料坚固性不大于(%) 12 T0340-1994 >0.3mm部分合成矿料砂当量不小于(%) 60 T0334-1994 合成矿料中<4.75mm部分3.2.4 矿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微表处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范围表3.2.4级配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MS-II型 100 90-100 65-90 45-70 30-50 18-30 10-21 5-15MS-III型 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7-18 5-15允许波动范围 ±5% ±5% ±5% ±5% ±5% ±4% ±3% ±2%注:III型级配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微表处罩面以及用于车辙填充;II型级配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和中等交通量道路的微表处罩面。

3.3 添加剂3.3.1添加剂主要作用是调节微表处混合料可拌和时间、破乳速度、开放交通时间等施工性能。

3.3.2常用的微表处添加剂包括无机结合料类添加剂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消石灰等,无机盐类添加剂如硫酸铝、氯化钙等,有机类增稠剂如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等,乳化剂水溶液类添加剂等等。

3.3.3添加剂种类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是微表处混合料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添加剂的加入不得对混合料整体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3.3.4未经试验验证的添加剂不得在施工中采用。

3.4 矿粉3.4.1微表处矿料中可以掺加矿粉。

微表处用矿粉应干燥、疏松,无结团,并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中的相关要求。

3.4.2矿粉的加入,主要是改善微表处的矿料级配,也可以调整稀浆混合料的可拌和时间和成浆状态,并影响混合料成型后的性能。

3.4.3矿粉的掺加必须应该通过混合料设计试验确定。

3.5 水3.4.1微表处用水应采用可饮用水,水中不含有害的可溶性盐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其它污染物。

4 微表处混合料设计4.1 一般规定4.1.1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原路面状况、交通量、气候条件、使用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微表处类型,决定结构方案(是否分层摊铺、是否车辙填充等)。

4.1.2微表处混合料按矿料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可分为II型和III 型。

4.1.2.1 III型微表处,公称最大粒径为9.5 mm,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罩面和车辙填充。

4.1.2.2 II型微表处,公称最大粒径为4.75mm,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和中等交通量道路。

4.1.3微表处既可以单层铺筑,也可以多层铺筑,III型微表处还可以用作车辙填充。

4.1.4 单层微表处成型后的微表处层厚度和材料用量范围可参照表4.1.4。

单层微表处材料用量范围表4.1.4项目 II型 III型养生后最大厚度 mm 5~10 8~11干矿料用量 kg/m2 5.5~11 8.0~16.0沥青[注1]用量(干矿料质量百分比)% 5.5~10.5水泥、消石灰用量(干矿料质量百分比)% 0~3外加水量[注2](干矿料质量百分比)%根据混合料的稠度确定注1:改性剂剂量(固胶占沥青的质量百分比)不宜低于3%;注2:外加水量一般在6%~12%之间。

4.1.5 稀浆混合料的室内试验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微表处稀浆混合料技术指标表4.1.5实验标准方法可拌和时间(25°C)[注1] 不小于 (s) 120 附录A.1粘结力@30min 不小于(N.m)@60min 不小于(N.m) 1.22.0,至少为初级成型附录A.3负荷车轮粘附砂量不大于(g/m2) 500 附录A.5湿轮磨耗损失浸水1小时不大于 (g/m2)浸水6天不大于 (g/m2) 600800 附录A.4轮辙变形试验的宽度变化率[注2] 不大于 (%) 5 附录A.6 注1:应在可能遇到的最高施工温度下检验,保证可拌和时间满足施工要求。

注2:不用作车辙填充的微表处混合料不做要求。

4.2 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4.2.1矿料配合比设计按下列步骤进行:(1)根据使用场合、气候条件、交通量大小等选择级配类型;(2)选择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集料;(3)将各种集料进行筛分试验;(4)测定各种集料的相对密度;(5)根据各种集料的颗粒组成,确定符合级配范围的各集料的配合比例。

4.2.2初试的改性乳化沥青配方按下列步骤制作:(1)根据气候条件、应用场合、使用要求、材料供应等情况选择基质沥青品牌与标号、乳化剂种类以及改性剂的种类与剂量;(2)根据所选乳化剂的使用说明,在通常用量范围内选定2~4个乳化剂用量,分别制作改性乳化沥青小样,相应技术指标应满足本指南表3.1.1的要求。

4.2.3 微表处混合料配方初试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选取级配合格的矿料并测定其含水量;(2)称取若干份一定质量的级配矿料(一般为干矿料重100g),选择其中一个乳化沥青配方,按照已有经验,在通常的油石比范围内,以0.5%的沥青用量间隔变化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不断调整添加剂种类与用量、用水量后,进行拌和试验,试验方法方法参照附录A.1。

一般情况下,III型级配的油石比可在6.0%~8.0%之间初试,II型级配的油石比可在7.0%~9.0%之间初试。

(3)如果尝试了多种添加剂种类与剂量以及用水量后,混合料的可拌和时间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可选择另外的改性乳化沥青配方或者调整矿料组成后重新进行试验;仍然无法满足要求的,应重新选择原材料后再作设计;(4)对可拌和时间满足要求的试样,待成型后观察试样油石比大小以及沥青与石料的裹附情况,试验方法参照附录A.1。

当发现初试的油石比均偏大或偏小时,可在本指南表4.1.4规定的沥青用量范围内重新选择油石比初试范围后再进行拌和试验。

(5)选择可拌和时间满足要求、油石比适宜的混合料配方进行粘结力试验,试验方法参照附录A.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