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曲三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曲三首

13、诗词曲三首【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作者,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2、基本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升华: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设计:3课时(总26--28课时)(一)行路难一、教材分析《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

”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

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

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

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 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

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透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

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直”同“ 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

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不是,是想像、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

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当时进行的是否顺利?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

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

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前途艰难==相信希望==悲愤呼号--充满信心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七)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

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八)课后反思:(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情景表演,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

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

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

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二、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自主学习: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合作探究: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

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

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承颔联而来。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

(名句赏析)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病树”自比之意尾联:点睛之笔。

“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三)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