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建筑审美的异同
郭树林郭剑
摘要: 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反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显现出了异殊。
或是西方建筑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东方建筑“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够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的审美差异;建筑风格;建筑形体;建筑空间、审美差异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也更加明显。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只给人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思想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等的不同,也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在建筑风格上审美的异同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中国建筑中深刻浸润着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这在园林中表现尤为明显。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园林中多处体现着虚实、区隔、藏露等,这些原则在中国山水画中都有体现。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除了建筑本身的成就,还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做为家天下的皇帝,更砌长城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审美因子。
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唯恐打破这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对称美。
二、在建筑图形上审美的异同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
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中的勾、描有相同之处。
而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
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
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
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在建筑空间扩展上审美的异同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
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两种建筑的不同扩展方向都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总体来讲,如果说建筑之父是技术,建筑之母是美学,则建筑的灵魂则是思想文化。
从建筑的差异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出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罗马式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哥特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们的精神引向上苍,寄托着教徒对天国的慕渴与向往。
而中国建筑更多的是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长期以来,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审美标准。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在审美观念上取长补短,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