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坪隧道洞口平面布置方案

大坪隧道洞口平面布置方案

贵州省紫云至望谟高速公路大坪隧道洞口平面布置方案中冶交通紫望项目第二分部编制:审核:二零一六年十月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简介 (1)2.2、气象水文条件 (1)2.2.1、气象 (1)2.2.2、水文 (2)2.3、工程地质条件 (2)2.3.1、地形地貌 (2)2.3.2、地质构造 (2)2.4、围岩划分及地质评价 (3)2.4.1、左线隧道 (3)2.4.2、右线隧道 (7)3 隧道洞口布置相关标准 (11)3.1 、临建标准化目标 (11)3.2 、临建标准化建设原则 (11)3.3 隧道洞口一般布置要求 (12)4 施工组织机构 (12)5 总体部署规划 (13)5.1、生活区计划 (13)5.2、喷射砼搅拌站 (14)5.3、钢筋加工场 (14)5.4、空压机房 (14)5.5、隧道施工通风设备 (14)5.6、配电设备 (14)5.7、施工便道设置 (14)5.8 、现有水源及施工排水 (15)5.9 、拌合站设置 (16)5.10、钢筋加工场 (17)5.11、其他洞口设施布设 (18)5.12、安全用电布置 (20)5.12.1、安全用电技术措施 (20)5.12.2、配置漏电保护器 (20)5.12.3、配电系统 (21)5.12.4、照明 (22)5.13、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23)5.14、洞口宣传 (25)5.15、炸药库 (26)5.16、污水及垃圾处理 (26)5.17、消防设施 (27)5.18、空压机房 (27)6 安全保证措施 (28)6.1 、防雷措施 (28)6.1.1、搅拌站罐体和主机等作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 (28)6.1.2、排水系统 (28)6.2 、防火措施 (29)7 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29)7.1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 (29)7.2 、文明施工措施 (29)7.2.1 、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29)7.2.2 、施工中的文明施工措施 (31)7.3 、环境保护措施 (32)7.3.1 、生态环境保护 (32)7.3.2 、水土保持 (32)7.3.3 、防大气污染 (33)7.3.4 、防噪音污染 (33)7.3.5、防止水污染 (34)大坪隧道洞口布置方案1、编制依据1.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 F60-2009。

1.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JTG/T F60-2009。

1.3、《标准化施工管理指南》。

1.4、我部以往的施工经验及大坪隧道施工现场地质地貌的勘察情况。

2、工程概况2.1、工程简介大坪隧道位于安顺市紫云县,为分离式隧道,拟建隧道呈曲线形展布,隧道总体轴线方向约192°;左线隧道起讫桩号ZK14+728~ZK17+170,全长2442m,隧道最大埋深约423.3m,位于ZK15+600处;右线隧道起讫桩号K14+744~K17+172,全长2428m,隧道最大埋深约420.1m,位于K15+600处。

本分部起讫桩号:左线隧道ZK14+728~ZK16+000,长1272m;右线隧道K14+744~K16+000,全长1256m。

2.2、气象水文条件2.2.1、气象大坪隧道施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本路段路线主要经过大坪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县内年年平均气温15.3℃,平均无霜期288天,平均降水量1337.1毫米。

2.2.2、水文隧址区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中的裂隙水、岩溶水等。

第四系覆盖层中的孔隙水主要储存于碎石中,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下渗补给,随季节变化较大,受陡坡地形控制,孔隙水补给、排泄快;基岩裂隙水主要储存于基岩节理裂隙中,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孔隙水下渗补给,冲沟等低洼部位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泄;岩溶水储存于灰岩溶蚀裂隙及溶洞中,埋深较大;斜坡部位以沿裂隙渗流形式或受地形切割排出地表。

勘察期间,仅钻孔DP-ZKC04、DP-ZKS02揭露到地下水,埋深为0.3m-24.0m。

2.3、工程地质条件2.3.1、地形地貌该隧道区属溶蚀峰林谷地地貌,地形起伏大。

隧道范围内地面高程923m~1362m,最大高差约439m。

山体自然坡度27°~65°,顶部植被较发育,进、出口均处于山前斜坡地带,山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3.2、地质构造根据本次地质调查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隧址区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砂岩、灰岩、泥灰岩、砂岩夹灰岩、页岩、砂质泥岩、泥岩等,下统茅口组(P1m)灰岩,栖霞组(P1q)灰岩、泥岩,石炭系上统马平群(C3mp)灰岩,中统黄龙群(C2hn)灰岩,下统摆佐组(C1b)灰岩,大塘组(C1d)页岩,泥盆系上统代化组-桑郎组(D3s+d)灰岩夹燧石岩、页岩夹燧石岩、燧石岩、泥质灰岩等,望谟端洞口段发育褶皱,岩层起伏较大,未见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构造,区域地质基本稳定。

根据基岩露头调查,紫云端岩层产状为182°∠44°,主要发育有两组节理;望谟端岩层产状为232°∠43°,主要发育有两组节理。

2.3.3、地震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第1号修改单(2008),勘察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4、围岩划分及地质评价2.4.1、左线隧道大坪隧道左线施工段内围岩级别为Ⅴ~Ⅲ级,共分为7个围岩段,分级表如下:大坪隧道(左线)围岩分级表表2.1围岩段工程地质评价如下:①、ZK14+728~ZK14+880段:长152m,隧道埋深5m~78m,该段为Ⅴ级围岩,其中ZK14+728~ZK14+765为浅埋段,围岩主要为强风化页岩夹燧石岩、少量中风化页岩夹燧石岩,强风化岩节理裂隙发育,浸水易软化,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

岩层倾向对隧道排水不利,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呈涌流状出水。

该段隧道施工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辅以超前支护,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水及排水措施。

隧道边坡采用边开挖、边支护方式,宜采用明洞或采用贴近自然坡率法进洞,尽量不削原山坡,采用锚杆砼骨架植物防护,或加接明洞以防坡面落石和掉块发生。

强风化页岩夹燧石岩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400kPa,基底摩擦系数μ=0.35,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拟建洞门墙扩大基础的天然地基持力层;根据隧道洞门设置情况,以强风化页岩夹燧石岩作为洞门墙扩大基础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基础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满足洞门变形与稳定的需要;并根据需要设置伸缩缝、沉降缝。

隧道进口段设置明洞。

②、ZK14+880~ZK14+980段:长100m,隧道埋深78m~108m,该段为Ⅳ级围岩,围岩主要为中风化页岩夹燧石岩,节理裂隙发育,中风化页岩岩质软、中风化燧石岩岩质较硬,岩体较破碎,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无支护时拱部可能产生小型坍塌,侧壁可能掉块。

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可能呈点滴状或淋雨状出水。

该段隧道施工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辅以超前支护,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水及排水措施。

严格控制欠挖,尽量避免超挖。

③、ZK14+980~ZK15+100段:长120m,隧道埋深89m~132m,该段为Ⅳ级围岩,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灰岩夹燧石岩,节理裂隙发育,中风化灰岩、燧石岩岩质较硬,岩体较破碎,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无支护时拱部可能产生小型坍塌,侧壁可能掉块。

洞室可能呈点滴状或淋雨状出水。

该段隧道施工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辅以超前支护,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水及排水措施。

严格控制欠挖,尽量避免超挖。

④、ZK15+100~ZK15+330段:长230m,隧道埋深88m~158m,该段为Ⅴ级围岩,围岩主要为强风化页岩,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破碎,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

洞室可能呈点滴状或淋雨状出水。

该段隧道施工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辅以超前支护,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水及排水措施。

严格控制欠挖,尽量避免超挖。

⑤、ZK15+330~ZK15+440段:长110m,隧道埋深158m~260m,该段为Ⅳ级围岩,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灰岩,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较硬,岩体较破碎,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无支护时拱部可能产生小型坍塌,侧壁可能掉块。

洞室可能呈点滴状或淋雨状出水。

该段隧道施工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辅以超前支护,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水及排水措施。

严格控制欠挖,尽量避免超挖。

⑥、ZK15+440~ZK15+950段:长510m,隧道埋深260m~423.3m,该段为Ⅲ级围岩,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灰岩,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围岩自稳能力一般,无支护时拱部可能产生掉块,侧壁基本稳定。

洞室内呈潮湿状或点滴状出水。

可采用全断面开挖。

严格控制欠挖,尽量避免超挖。

⑦、ZK15+950~ZK16+000段:长50m,隧道埋深130m~398m,该段为Ⅳ级围岩,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灰岩、泥岩、页岩、泥质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完整,中风化灰岩、泥质砂岩岩质较硬,中风化泥岩、页岩质软,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无支护时拱部可能产生小型坍塌,侧壁可能掉块。

洞室可能呈点滴状或淋雨状出水。

该段隧道施工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辅以超前支护,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水及排水措施。

严格控制欠挖,尽量避免超挖。

2.4.2、右线隧道大坪隧道右线施工段内围岩级别为Ⅴ~Ⅲ级,共分为7个围岩段,分级表如下:大坪隧道(右线)围岩分级表表2.2围岩段工程地质评价如下:①、K14+744~K14+860段:长116m,隧道埋深5m~82m,该段为Ⅴ级围岩,其中K14+110~K14+860为浅埋段,围岩主要为碎石、强风化页岩夹燧石岩、少量中风化页岩夹燧石岩,碎石抗冲刷能力差,强风化岩节理裂隙发育,浸水易软化,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

岩层倾向对隧道排水不利,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呈涌流状出水。

该段隧道施工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辅以超前支护,并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水及排水措施。

隧道边坡采用边开挖、边支护方式,采用明洞或采用贴近自然坡率法进洞,尽量不削原山坡。

强风化页岩夹燧石岩推荐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400kPa,基底摩擦系数μ=0.35,承载力较高,作为拟建洞门墙扩大基础的天然地基持力层;根据隧道洞门设置情况,以强风化页岩夹燧石岩作为洞门墙扩大基础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基础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满足洞门变形与稳定的需要;并根据需要设置伸缩缝、沉降缝。

隧道进口段设置明洞。

②、K14+860~K14+980段:长120m,隧道埋深82m~126m,该段为Ⅳ级围岩,围岩主要为中风化页岩夹燧石岩,节理裂隙发育,中风化页岩岩质软、中风化燧石岩岩质较硬,岩体较破碎,围岩自稳能力较差,无支护时拱部可能产生小型坍塌,侧壁可能掉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