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阴虚内热型的认识
阴虚发热是中医的一个病证。
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方面组成。
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虚发热物质基础,阳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维持着动态平衡。
如果阴阳的这种平衡受到破坏,阴阳的某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人就会发生疾病。
体质特点是阴阳相对不足。
在一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外感热病。
小儿高热或长期发热,常常可伤及津液,从而导致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手足心热、烦躁、口渴,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
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热病伤及了人体的精血津液,使物质基础不足,也就是阴的不足,阴虚则势必使阳气相对亢盛,因此出现低热、烦躁、口渴等虚热表现。
阴虚发热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一个病证,多发生于小儿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后期,尤其多见于小儿高热以后。
西医对小儿热病后期的持续低热等症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中药的治疗常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小儿阴虚发热主要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即补充人体阴的不足,以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常用的滋阴类中药有沙参、麦冬、生地、地骨皮、天花粉、玉竹、青蒿、白薇
等。
对体质虚弱的小儿可以用西洋参煎水服,西洋参既能滋阴,又能补益气血,增强体质,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