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南京市各区2016届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

江苏省南京市各区2016届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

南京市各区2016届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阅读七、古诗文阅读【高淳】(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1题。

(15分)初晴游沧浪亭【北宋】苏舜钦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乙】韬光纪幽环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最佳;据西山之佳惟四寺,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有五亭,韬光为最幽。

韬光在寺后之北高峰下,其始由西北隅上山,路险峻,曲折蛇.行,两旁皆岩崖斗绝,数里中连属不断。

嘉树美竹森其上,兔丝女萝①之属.蔓延而罗生,枝荫交加,苍翠蒙密,日光漏木叶下,莹净如琉璃可爱。

禽鸟闻人声近,辄飞鸣翔舞,若报客状。

峰回路转,客或先后行相失,望见树隙中微有人影,往往遥相呼应,遇会心处,则倚树而息,藉草而坐,悠然遐想者久之,起而行,行而止,犹徘徊不忍去.。

(【明】史鉴《西村十记·韬光纪幽》节选)①兔丝女萝:植物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1)曲折蛇.行()(2)兔丝女萝之属.蔓延而罗生()(3)犹徘徊不忍去.()7.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2分)A. 环西湖之山/凡三面B. 韬光在寺后/之北高峰下C. 遇/会心处D. 悠然遐想者/久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禽鸟闻人声近,辄飞鸣翔舞,若报客状。

9.【甲】诗【乙】文各记一亭,沧浪亭“”,韬光亭“”(用诗文中关键词填空),都抒发了作者在自然山水面前闲适愉悦、流连忘返的心情,这与吴均在《与朱元思书》的所写的“”一样。

(3分)10.赏析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娇云浓暖弄.阴晴11.【甲】诗和【乙】文中都描写了“鸟鸣”,有何共同的作用。

(2分)[参考答案](一)(15分)6.(3分)(1)像蛇一样(2)类(3)离开(每空1分)7.(2分)B8.(3分)禽鸟听见人的声音近了,就边飞边叫,边飞边舞,好像报告客人到了的样子。

9.(3分)静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10.(2分)句中的“弄”字,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娇云漂浮,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相当传神。

11.(2分)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鸟鸣来侧面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表现出作者悠闲喜悦之情。

附:总共有三面围绕西湖的山,其中西山最好;占据西山的佳处只有四个寺,灵隐寺是其中最好的;统率灵隐寺的优美景色有五个亭子,韬光亭是最幽静的。

韬光亭在韬光寺后面的北高峰下,我们开始从西北角上山,路很险峻,曲折得像蛇在爬行,两边都是山峰悬崖,陡峭隔绝,几里路上连续不断。

美好的树和美丽的竹子在这里长得很茂盛,兔丝女萝之类的植物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延伸,并且分散地生长,树阴交叠,绿色密密地遮掩着,太阳光从树叶下面泄露下来,莹洁干净像琉璃一样召人喜爱。

禽鸟听见人的声音近了,就边飞边叫,边飞边舞,好像报告客人到了的样子。

山峰回环,路跟着转弯,有的游客有先有后走散了,看见树的缝隙中隐约有人影,常常远远地相互呼叫和应答,遇到称心的地方,就靠着树休息,垫着草坐下,悠悠地遐想很久很久,再起身行走,走了一段又停止,还是犹豫着舍不得离开。

【鼓楼】(一)阅读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4分)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①白雪归青冢②,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三春:暮春。

②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9.阅读全诗,将下面的赏析语段补充完整。

征人苦何其多!一苦“远”,“金河”到“玉关”,行军万里。

二苦“久”,“(1)a”“(1)b ”,战事不休。

三苦“(2)”,三春之时仍白雪覆盖。

征人怨何其深!诗人运用了昭君青冢的典故,意在(3)。

(1)a: b:(用诗中词语填空)(1分)(2)(根据语段内容,填写一个字)(1分)(3)(2分)[参考答案](一)(4分)9.(1)(1分)a.朝朝(或“岁岁”)b.岁岁(或“朝朝”)(2)(1分)寒(或冷)(3)(2分)表达征人不得归乡的痛苦(或表达征人长眠塞外的担忧,悲凉)【建邺】(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7分)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下雪的早晨(节选)艾青想起夏天的树林,树林里的早晨,到处都是露水。

太阳刚刚上升,一个小孩,赤着脚,从晨光里走来,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竿,他仰起小小的头,那双发亮的眼睛,透过浓密的树叶,在寻找知了的声音……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一根很长的狗尾草,结了蚂蚁,金甲虫和蜻蜓,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牧童》诗中的“六七里”“三四声”写出了原野的辽阔和乡村傍晚的热闹。

B.《牧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C.艾青在原诗中由下雪的早晨想到夏日里在大自然中嬉戏的孩童,构思精巧。

D.“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9.如果你和这两个孩童相遇,结合诗歌内容合理想象,完成下面的小剧本。

(5分)舞台提示:()小孩:去我的树林吧,那里有露水,有树叶,有狗尾草,还有各种小虫子……牧童:我不去,这里也很美啊,你看月亮多漂亮!小孩:牧童:我:你们说的都令人神往。

的确,生活的乐趣源于自然的馈赠,更来自人率真的举止和烂漫的童心。

[注释]舞台提示: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等。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10-12题。

(11分)养生记道(节选)[清] 沈复洁一室,开南牖①,八窗通明。

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

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②旁设小几一。

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张。

心目间,常要一尘不染。

晨入园林,种植蔬果,刈草,灌花,莳③药。

归来入室,闭目定神。

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

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

知己聚谈,勿及时事,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辩是非。

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④礼节。

小饮勿醉,陶然而已。

诚然如是,亦堪乐志。

[注释]①牖:窗户。

②楚楚:整齐的样子。

③莳:栽种。

④徇:遵循,顺从。

10.翻译下面句子。

(5分)(1)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

(2)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礼节。

11.用 / 为下列句子标两处停顿。

(2分)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小几一。

12.沈复重养生有雅趣,他和五柳先生的雅趣有何异同?结合上文和课文内容分析。

(4分)异:同:[参考答案](一)(7分)8.(2分)A9.(5分)(1)(3分)舞台提示:小孩、牧童和我在黄昏后(时间1分)的原野上(地点1分),小孩赤着脚,手提狗尾草,兴冲冲地走向牧童,牧童穿着蓑衣,悠然自得。

(有对人物的介绍或描述得1分。

意对即可)(2)(2分)小孩:那里还可以光着脚踩在泥巴上哦!(用狗尾草把虫子串起来也很好玩!)牧童:这里也可以躺在地上看月亮呢!(躺在草地上看月亮也很快乐呢!)(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写孩童有趣的举动,意对即可)(二)(11分)10.(5分)(1)(2分)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或以致于)引诱心神,扰乱视线。

(意对即可)(2)(3分)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写“不穿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鞋子”也可,但不能写“不穿衣服不穿鞋子”),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或不要劳力劳心地顺从礼节)。

11.(2分)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一小几。

12.(4分)异:沈复喝酒“小饮勿醉,陶然而已。

”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自我克制;(1分)五柳先生喝酒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更追求精神的愉悦。

(1分)同:沈复和五柳先生都爱喝酒、好读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沈复读书“时读快书,怡悦神气。

”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都追求读书的会意(1分)。

这两人都是情趣高雅,性情淡泊之人(1分)。

参考译文:打扫干净一间房子,在南边开窗户,八扇窗子采光。

不要多摆放供赏玩的器具,(以免)引诱心神,扰乱视线。

安放大床、长几各一张,笔、砚摆放整齐,旁边设小几一个,挂字画一幅,频繁更换字画,几上放喜欢的书一二部、古人字帖一本、古琴一张。

心眼之间,常要一尘不染。

早晨进入园林,种植蔬菜瓜果,锄草,浇花,栽药。

回来进入净室,闭上眼睛安定神情。

时而读愉快的书,使神气快乐愉悦;时而吟好诗,使幽情得以畅达抒发。

临摹古人字帖,弹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

知己朋友聚会,谈话的内容不涉及时事权势,不褒贬人物,不争辩是非。

有时相约悠闲出行,不讲究穿戴,不因为遵循礼节而劳心苦力。

少喝点酒但不要喝醉,舒畅快乐就够了。

假如确实能这样做,也可以娱乐志趣。

【江宁】(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5分)【古诗阅读】北山①〔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指南京钟山。

②陂:池塘。

7.第一、二句中,“”字生动地写出了青葱的北山染绿了池水,“”一词写出了碧绿的春水波光闪闪。

(2分)8.第三、四句中,诗人外在的行为透露了他内心的情感。

请试做分析。

(2分)【古文阅读】栖霞①〔明〕张岱戊寅冬,余携竹兜一、苍头②一,游栖霞,三宿之。

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尽刻佛像,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③,是大可恨.事。

山顶怪石巉岏④,灌木苍郁,有颠僧住之。

与余谈,荒诞有奇理,惜不得穷诘之。

日晡⑤,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

复走庵后,看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

一客盘礴○6余前,熟视余,余晋与揖,问之,为萧伯玉先生,因.坐与剧谈,庵僧设茶供。

伯玉问及补陀○7,余适以是年朝海归,谈之甚悉。

《补陀志》方成,在箧底,出示伯玉,伯玉大喜,为余作叙。

取火下山,拉与同寓宿,夜长,无不谈之,伯玉强余再留一宿。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 ①栖霞:南京栖霞山。

②苍头: 年龄大的仆人。

③黥劓:破坏。

④巉岏:山石险峻、高耸。

⑤晡:下午三点到五点。

○6盘礴:随意地坐着。

○7补陀:浙江普陀山,在海中的一小岛上。

9.用斜线(/)为下列句子各标出一处..停顿。

(2分)(1)庵僧设茶供(2)取火下山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是大可恨.事(2)非复..霞理(3)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4)因.坐与剧谈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伯玉问及补陀,余适以是年朝海归,谈之甚悉。

12.上文中“余坐石上痴对”与《湖心亭看雪》中“莫说相公痴”都提到作者的“痴”,他既痴迷于,又痴迷于。

(2分)[参考答案] (一)(15分)7.(2分)输滟滟8.(2分)示例:“细数落花”“缓寻芳草”两个外在行为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爱春惜时的情感。

(如从“坐久”“归迟”角度写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也可以。

外在行为1分;情感1分)9.(2分)(1)庵僧/设茶供(2)取火/下山10.(4分)(1)遗憾(2)不再(不再是)(3)……的样子(4)于是,就(每空1分)11.(3分)伯玉问到普陀山,我因为那一年正好从海上朝拜回来,谈到它感到非常熟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