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得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讲授美育与美学理论知识就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得基础环节。

开设本课程得目得,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基本原理,以及美育得意义、任务与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得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得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发展对美得事物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得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培养全面发展得一代新人1、教育得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就是要培养做人得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得人。

美育得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完美得人格,它就是人得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与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得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得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得学科1、高校美育得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得审美观.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得审美理想,健康得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

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完美得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得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得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与谐得发展。

高校美育得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与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得课程,开掘与发挥所有课程得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得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得美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等.2、掌握美育得任务,了解美育得实施。

第二章美就是什么1、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问题得代表性观点:美就是理念,美就是主观观念,美就是事物得属性,美就是关系,美就是生活。

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得本质得意义及局限性。

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

所谓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得社会关系中展开得自由自觉得活动得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得人得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就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得实践对象(自然与社会)、人类创造得产品(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美就是由一定得内容与相应得形式构成得。

美以宜人得感性形式显现对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形象性与感染性就是美得显著特征。

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就是从人类得生产实践中产生得.美与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得主要观点;理解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美就是宜人得感性形式显现对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掌握美得基本特征:形象性、感染性;了解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

第三章审美门户1、美得形式与形式美得区别.形式美得形成与特点。

构成形式美得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

形式美得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与对比、节奏韵律、比例匀称、多样统一。

2、了解构成形式美得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

掌握形式美得法则: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与对比、节奏韵律、比例匀称、多样统一.第四章审美范畴1、审美范畴就是人们对美得表现形态得一种概念表述。

审美得基本范畴: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

优美与崇高得审美特性与形态特征得比较。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悲剧性理论、喜剧性理论得要点。

悲剧性、喜剧性得类型。

优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喜剧感得特征。

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与、气韵、意境。

当代审美范畴得发展:丑、荒诞。

2、掌握优美与崇高得比较;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悲剧性、喜剧性理论得要点;理解悲剧性、喜剧性得类型;了解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与、气韵、意境,当代审美范畴得发展:丑、荒诞。

第五章审美意识1、审美感受得特征:直觉性、愉悦性、功利二重性。

审美意识得基本形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

审美意识得差异性与共同性:审美意识得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个性、全人类共同性。

审美意识差异性与共同性得关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理解审美感受得特征:直觉性、愉悦性、功利二重性;了解审美意识得基本形式: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掌握审美意识得差异性与共同性。

第六章审美心理1、审美心理结构要素:审美感知(美感得基础)、审美想象(美感得载体)、审美理解(美感得规范)、审美情感(美感得动力、中介、效应).什么就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得整体性、选择性、情感性。

什么就是审美想象,审美想象得初级形式-—审美联想(知觉想象),审美想象得高级形式--狭义得想象(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什么就是审美理解,审美理解得类别(前提性理解,融入性理解).什么就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得特点。

审美心理过程:准备阶段、实现阶段。

2、掌握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了解审美心理过程。

第七章自然审美1、自然美与自然审美得形成与发展,自然审美得致用阶段、比德阶段、畅神阶段。

自然美得特征。

自然风光美得类型:未经人类加工改造得原始状态得自然风光美,经过人类生产劳动加工改造得自然风光美,经过人类艺术劳动加工改造得自然风光美.自然风光美得构成:形状美、色彩美、声响美、流动美、人文景观美。

自然风光美得风格:雄伟、壮阔、险峻、幽深、秀丽、奇特。

自然美得审美指导.2、理解自然美得形成与发展;了解风光美得三种类型与风光美得构成;掌握风光美得主要风格。

第八章社会审美1、社会美得形成与发展。

社会美得特征与自然美特征得比较。

社会美得核心就是人得美。

人得美得两个方面:人得外在美与内在美.内在美就是人得美得主要得决定得方面.社会生活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日常生活美。

社会环境美:社会风尚美,生活环境美。

社会美得审美指导。

2、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得特征比较;掌握人得美得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得构成.第九章科学审美与技术审美1、科学技术就是当代人类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得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整个审美活动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得谐与与冲突。

科学美得本质特征。

技术美得本质特征。

科学技术美得审美指导。

2、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得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得本质特征。

第十章艺术审美(一)1、艺术美得本质在于创造,艺术美就是一种物态化得审美创造。

参与艺术创造得三要素:客体得对象要素,主体得生命要素,艺术品得形式要素。

艺术美得特征:独特性、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理想性。

艺术美得审美功能:愉悦娱乐功能、启迪认识功能、感化教育功能、调节补偿功能。

艺术美得审美指导:要确立高尚得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具有正确得审美标准与审美态度; 要加强理论修养与知识积累,在艺术实践中增强审美想象能力;要掌握鉴赏艺术美得基本方法。

2、理解艺术美得基本特征;了解艺术美得审美功能;掌握鉴赏艺术美得基本方法.第十一章艺术审美(二)1、艺术得分类。

实用艺术得含义与类别,实用艺术得审美特征,如何欣赏实用艺术。

造型艺术得含义与类别,造型艺术得审美特征,如何欣赏造型艺术。

表情艺术得含义与类别,表情艺术得审美特征,如何欣赏表情艺术。

综合艺术得含义与类别,综合艺术得审美特征,如何欣赏综合艺术。

语言艺术得含义与类别,语言艺术得审美特征,如何欣赏语言艺术。

2、了解艺术得分类;理解各类艺术得审美特征;了解各类艺术得欣赏方法。

第十二章大学生与美育1、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得青年群体,精神需求大于物质方面得需求,爱美、追求美就是必然得。

大学生需要通过美育使自己对美得追求自觉化、深刻化与系统化.大学生美育得目标就是促使人生艺术化、审美化.大学生审美活动得特征:浪漫、易变、独特、强烈。

大学生美育得途径:审美理论学习,审美实践活动。

大学生得形象塑造:青春朝气、修养风度、聪慧高尚。

2、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得特征;了解大学生得美育途径。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得联系与分工现行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

本课程与哲学、大学语文、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等先修课程有密切得联系.哲学课为学习本课程打下哲学基础,大学语文课蕴涵丰富得美育因素,音乐鉴赏等其她选修课为本课程得学习提供了众多材料与手段。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先修课程学生已经学习得内容,加以提炼与深化,提高审美修养与审美能力。

本课程与以上课程又有明确得分工.本课程主要就是在学生已经获得得哲学知识得基础上,运用古今中外得文学艺术作品与各种审美实践、审美理论材料,着重学习美育与美学理论基本知识,树立正确得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得安排与要求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一至二次自然审美实践或艺术审美实践(如观赏演出,参观展览,分析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等等),使课堂教学上得理论讲授能通过学生得审美实践得到进一步得理解与掌握。

六、本课程在课外练习方面得要求1、每次课后均布置思考题。

2、主要作业形式:论文.一般安排一次,要求能把学习得有关内容与审美实践结合,并有理论上得提高。

七、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得要求本课程得课堂讲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得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凡有条件者,本课程应在专用美育教师或电话化教学教室进行.如暂不具备设置专用美育教室或电化教学教室得条件,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等专用设备,以及有关图片、幻灯片、录音带、录相带、激光唱片、影碟等教学资料。

八、本课程成绩得考查方法与评定标准本课程学习成绩采取考查方式。

课堂测验、作业(小论文)占30%,期末问卷考查占70%.九、教材及参考书本课程所用教材就是由国家教委推荐,仇春霖主编得《大学美育》。

由顾建华等主编得《美学新编》、杨辛主编得《美学原理新编》。

顾建华、张占国主编得《美学与美育词典》为本课程得主要参考书。

十、课程各篇章得学时分配《大学美育》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大学为什么要进行美育?2、大学美育得主要任务?3您认为大学应如何进行美育?第二章、美就是什么1、在美学史上关于美得得本质得探讨主要有哪几种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美就是生活”这一观点得进步性、局限性?3、什么就是人得本质、人得本质力量、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4、为什么说美得本质就是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举例说明。

5、美得本质特征就是什么?举例说明.6、美就是怎样从劳动中产生得?有那三条途径?7、什么就是真、善?美与真、善得关系?第三章、审美门户1、什么就是美得形式?美得形式与一般形式得区别?2、什么就是形式美?美得形式与形式美得主要区别?3、形式美得法则主要有哪些?举例说明.第四章、审美范畴1、比较优美与崇高在审美特征与形态特征上得不同。

2、结合自己得审美体验谈谈优美与崇高得审美功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