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一节是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学习这一章内容的基础,是继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储蓄条件。
这一节内容由“浮力”与“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本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物体在液体(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并通过运用称重法测量铝块受到的浮力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到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的大小、方向和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密度”、“液体压强”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学生学习过的“二力平衡”有利于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判定浮力的方向。
“木块能够浮在水面,铁块却会沉入水中”学生的这一前认知往往让其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教学策略
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浮力,提出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猜想。
第二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
基于这部分的内容特点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呈现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再有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顺利提出假设提供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演示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对跨阶段的、提出假设阶段才能用得到的知识点到为止,以便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能够顺利提出。
在感知浮力的教学过程,如果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教学效果可能更为理想。
在浮力的方向的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浮力的方向,但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及理性分析能力的考虑,我采用通过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帮助学生判定浮力的方向,当然,也可以将前面提到的演示实验作为验证“浮力”方向的实验进行。
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通过列举“密度大的物体也可以在水面漂浮”的例子,形象的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五、实验器具:碗、鸡蛋、弹簧测力计、矿泉水瓶、水桶、烧杯(8个)、铁块、铝块。
六、教学设计
环节时
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
境
导入新课3
分
钟
“把一个鸡蛋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能不能有什么方法让鸡蛋浮起来?”
演示实验1:在一杯水中放入少许盐搅拌,片
刻,放入一颗鸡蛋。
“鸡蛋为何能浮
在水面呢?”
观察。
设计该实
验不仅在于
创设物理情
境,亦在于为
学生提出“浮
力大小与液
体密度有关”
的猜测提供
准备。
讲解新课7
分
钟
一、提出浮力存在的假设
(播放PPT)
教师提问:放入水中的鸡蛋受到哪些力的作
用?
鸡蛋只受重力的作用能够静止在水面上吗?那
还应该受什么方向的力?
如果我在碗下面垫上小块物体使碗稍倾斜,这
个力在什么方向上?为什么?
板书:浮力:物体在液体(气体)中受到竖直
向上的力的作用,称为浮力。
二、感知浮力的存在
操作实验2:让学生将一空瓶浸入水中,感知
手受到的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你的手会有什么感受?这种
感受是如何变化的呢?这一过程,物体浸入水
中的体积有什么变化?”
“重力”
“不能,会受一
个向上的力的作
用”
“不会变化,因
为力的方向在重
力方向的直线
上”
“手受到向上的
力的作用,随着
向下深入,浮力
逐渐变大”
通过二力平
衡的知识,学
生很容易理
解,浮力的确
存在,并且浮
力的方向竖
直向上。
直观感受浮
力的同时,提
问“物体浸入
液体的体积
有何变化”为
随后的探究
过程能够顺
利提出猜测
做准备。
演示实验3:取一块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重力,再将其放入水中在测量。
问题:示数有何变化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此时,你能算出这块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吗?请写出式子。
板书:浮力大小:Fh=G-F
现在我将物体一半露出水面,此时还会有浮力吗?我们该如何得知?
如果放在水底呢?
通过观察这两组实验你能得出是什么样得结论?
板书: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状态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播放PPT)“示数会变小,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
“Fh=G-F”
“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状态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现在,我们再去想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分组讨论)
(播放PPT)
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1、操作实验2图片复述现象,通过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提出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众多的猜测中,筛选需要验证的假设,确定待检测的因素。
教师提供实验仪器。
要求小组讨论:
我们需要验证哪几个因素?
分几组进行?每一组需要考虑哪几个因素?如何从众多因素中确定一个因素?
现在,请你们设计一个表格。
第二课时
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通过你们的实验,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