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的一部分,是浮力部分的起始课。

浮力是学生自小就接触到并且相对熟悉的一种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在浮力的学习与运用中,既涉及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接触浮力之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开始由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慢慢向复合知识点的综合题型过度,在开始讲课时夯实基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主要有浮力的存在和浮力的大小两方面内容。

浮力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教材中浮力的引入、想想做做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验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教材安排在学习液体压强的基础上结合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密度知识学习和分析物
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

学生情况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对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有兴趣,如水中漂浮的物体,气球的上飘、游泳等,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

并且还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就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
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设计理念】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更多的从实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欲,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②经历探究过程,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③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2、重点:浮力的存在——通过演示实验突出重点
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产生的原因。

3、教学方法:讨论观察实验法,讨论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法和课堂讨
论法。

4、学法指导:在提前预习的前提下,根据老师的引导问题进行思考,同时与头
脑中现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物理现象,加深对
物理概念的理解。

充分的变式学习是学习概念的时候必须做到的,
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尽量提出不同表象但是相
同本质的问题。

另外,下课之后关于课堂的总结和作业练习也是
必不可少。

5、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演示器材:铁块、水槽、水、氢气球;
学生器材:同体积的铁块与木块、弹簧秤、细线、水槽、水、溢水杯、小塑料袋,空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反思
1、本节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实验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学习研究方法,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基本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

2、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探究实验的改进:将小桶改成小塑料袋,减少了实验程序,也减少了实验误差。

3、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第1课时不涉及,也是本节教学设计上成功的一个环节,把它调整到第2课时,可以结合压强知识让学生了解。

4、但是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每组都能对各种情况进行探究,只能通过交流来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