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
1.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1)“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含义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理”是指物理、万事万物之理,“穷理”就是对形而下的万物加以穷究,就是格物致知。

“性”是指人性、德性,“尽性”就是对人内在德性的彻底洞明。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命”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天命、命运在内。

天命是指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命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运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指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2)“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人副天数”说,到宋代张载、二程达到成熟。

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四个命题: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服从普遍规律。

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一致。

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谐和。

总之,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相通、相
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协调、和谐或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

从理论实质而言,“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2.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结合上述言论,论述朱熹哲学中的“理”。

3.简评禅宗的“自性”说。

答:“自性”是指一切事物各自具有的体性或体相。

在佛教哲学中,“自性”既指每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别性,又指一切事物的真正性质。

(1)禅宗从实相角度论述“自性”,认为“自性”就是不二的实性。

禅宗紧扣众生成佛问题,直接将实性归结为众生的自性、本心或本性。

从哲学上看,禅宗所表示的是把本体归于主体,把主体回落于众生个体的路向。

(2)禅宗主张“本然自性天真佛”,是指众生的自性本然具足佛身和净土,自性自然具足无相、无念和无住品格。

众生需要修习“无念”禅观,就是指佛教的“戒”、“定”、“慧”功夫,又称“三学”。

4.简评戴震关于“理”与“欲”的理论。

答:戴震提出以“血气心知”为基础,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伦理观。

虽然他并未摆
脱儒家传统从天道到人道的思维模式,但却把朴素唯物论的宇宙论落实到伦理学之中。

(1)戴震从语言学角度揭示“理”的二重意义:一是指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易之则”;二是指对这种不易之则的把握,人能通过理性之光去照察外在事物之理。

戴震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戴震认为人之“欲”本身是血气所生,并无善恶好坏之分,他把彻底的“无欲”、“欲之失”称为“私”。

(3)戴震明确反对宋明儒者把理欲截然二分的观点,认为理在天地万物为自然之理,在人伦为人伦之理,自然之理存在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人伦之理归之于血气心知,欲生于血气。

去蔽求知,去私存欲,因欲求理。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
1.请根据《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的谓述原则,阐明第一实体为什么是终极主词和终极主体。

2.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线段理论并分析其认识论内涵。

答:四线段理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重要理论。

(1)四线段理论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他认为“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其中,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


(2)四线段理论的认识论内涵:
①柏拉图把认识分为知识、意见和无知三种,可感世界对应的是意见,可知世界对应的是知识,知识以及与之对应的存在领域是绝对的、完满的状态,意见以及与之对应的可感事物处于既是又不是、半真半假、有无之间的状态。

按照比例分割出来的四线段用长度的计量比喻性质的程度,即事物以及与之对应认识的真实性程度,勾勒出世界和认识的等级图式。

②柏拉图进一步深化对这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将可感领域分为影像和自然物,将可知领域分为数学型向和本原,影像对应幻想,自然物对应信念,二者都属于意见;数学型向对应数学知识,本原对应理性知识,二者属于知识。

a.幻想
幻想是指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影像是指一个可感对象向每个人的显现可能各不相同,人们通过幻想只能认识事物向他自己的显现。

b.信念
信念是指对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因为与信念相对应的可感事物是个别的、变化的。

c.数学知识
柏拉图认为数学知识是低级知识,“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其中介作用表现在:
第一,数学研究的数量和形状虽然是普遍的、不变的性质和关系,但却借助可感的图形和事物来说明不可感的数的规定性。

第二,数学方法的特点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推理的最高前提是公理和定义,它们想当然地被当作自明的原则,但却具有假设的性质。

d.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属于纯粹的知识,代表知识是哲学。

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由假设上升到原则。

辩证法以假设的定义为出发点,逐步剔除和修正定义中的假设成分,从一个定义过渡到另一
个定义,最后达到最完善、最确定的定义。

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请试从这一角度评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答: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这一问题,后来遭到近代哲学家们的批判。

(1)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本体论证明的实质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

安瑟尔谟在《上帝存在论》一文中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进行具体的论述,这个证明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段论推理: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2)康德对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①康德认为理性神学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前两种证明是试图从经验世界中通过对原因或目的的不断追溯而引出一个在世界之外的上帝来,本体论证明实质上不要任何经验事实,通过概念推出存在。

②康德指出这种证明诚然可以把“存在”与“上帝”联系起来,但“存在”并不是实在的谓词,在形式逻辑中它只是一个系词,只是表示主词在时空和经验现象中作出相应的规定。

一切对上帝存在的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3)评价
①在安瑟尔谟作出这个证明之前,上帝的存在一直被当作毋庸置疑的事实,由信仰本身来确保,根本无须进行理性的论证。

安瑟尔谟第一次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或逻辑来证明以往一直靠信仰来保证的神学命题。

安瑟尔谟开创经院哲学逻辑论证的风气。

②从实质上看,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证明,它不过是一种装模作样的形式主义。

它的大前提是“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只是就人们所“设想”的上帝概念而言,小前提是从这概念中分析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实际上存在”,结论却试图把这个始终存在于概念中的意思偷换成概念之外的客观实在性。

这使辩证法成为一种诡辩。

③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后来的西方哲学中不断沿用,在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的著作中,它曾以不同的形式一再出现。

另一方面,它也遭到高尼罗、休谟、康德、罗素等人的猛烈批判。

4.什么是“休谟问题”?并请简述休谟的因果观。

答:“休谟问题”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首先提出,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

(1)内容
①因果问题
休谟认为“各观念间的联系原则似乎只有三种,就是相似关系,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和原因或结果。

”休谟认为人类正是依据这三条原则,通过联想的作用而把各种观念联结起来,因果原则是人类运用最多、最为重要的原则,它涉及人类对实际事情的判断。

②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一切人类的思考活动分为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

前者涉及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为了避免受到任何未知的实际真相或过去经验未被察觉的事实的影响,人类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归纳思考的原则在于假设过去的行动可以作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

(2)休谟的因果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