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积极推进“三镇战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北京石楼镇经济发展问题和对策调查北京理工大学高职学院李金侠摘要:近年石楼镇实施“三镇战略”以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本文进一步对石楼镇经济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立足实际提出了积极推进“三镇战略”的具体发展思路。
关键词:三镇战略;SWOT分析;发展思路石楼镇位于北京市西南部属房山区辖镇,面积42.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人口2.9万余人。
大石河、周口店河、马刨泉河三条河流在境内蜿蜒穿绕,石楼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拥有3.8万亩肥沃良田,是房山区平原产粮大镇之一,曾有“房山的乌克兰”之称。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石楼的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逐步淡入低谷。
近几年,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石楼实际,确定并实施了“工业强镇、城市兴镇、都市农业大镇”的三镇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全面审视石楼镇镇域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发展优势和机遇,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对于实现石楼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石楼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产业定位,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克服困难,全镇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表所示:图表1:2004-2008年来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农村营业收入(亿)15.8 18.1 14.114.214.3税收收入(万元)1363 1585 20072800354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962 7210 767084529298资料来源:北京市房山区统计年鉴(2005-2009)镇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一)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石楼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优化经济结构。
一是农业结构向纵深调整。
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在已建成各类农业设施950栋的基础上,2008年,又占地570亩,新建温室大棚152栋,发展到1402栋,石楼镇都市农业设施建设已跻身全区前列,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养殖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建成一批养殖标准化基地,如秀丽养殖厂,夏村特色养殖基地等。
二是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一批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相继入驻,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的优势逐步显现。
2008年,全镇31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37 %,上缴税金780万元,同比增长22 %,解决劳动力就业1853人,同比增长16 %。
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努力使之成为农村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镇域经济独具特色。
近几年来,石楼镇发挥地域优势,把蔬菜种植、养殖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如建成石楼出口菜基地,形成生产、加工、冷藏、销售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建成大次洛千亩食用菌基地,集育种、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随着周边辐射的扩大和蘑菇交易市场的落成,该基地将逐步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蘑菇生产、交易中心;还有秀丽香猪养殖协会,积极开发香猪系列产品,走上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共带动千余户农民从事家庭养殖,致富增收。
在工业方面,依托燕房新城和北京第五大产业基地,石楼镇成为北京西南石油化工、新材料及油品的仓储物流的重要基地。
(三)招商引资初具规模。
近年来,石楼镇把招商引资作为振兴镇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切入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积极性,引进了25个项目,一批规模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相继入驻,其中包括:投资 1.2亿元的北京德山线缆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北京世纪京鑫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北京博源纸业二期;投资2200万元的北京艾格森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北京燕中化工有限公司等。
2008年,全镇引进和续建项目13个,协议资金5亿元,到位资金2.5亿元,对带动当地就业、增强地方经济活力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08年,投资600万元完成了10千伏产业基地供电线路架设工程;投资500万元完成了体育中心建设;启动了全镇安全饮水工程。
全年共投资5600万元,完成路面硬化28.5公里,绿化6.7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540盏。
2008年,我镇投入资金503万元用于全镇环境的绿化美化,广泛开展治理村庄脏、乱、差等环境整治工作,先后组织12次环境清洁日活动。
全镇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镇域环境大为改观,被评为“房山区环境整治先进单位”。
二、SWOT分析全面审视石楼镇发展优势和机遇,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三镇战略”,明确发展思路具有重大意义。
(一)内部优势(S)1、交通条件便利。
石楼镇位于两城八镇的中心,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距京石高速公路4公里。
镇内有石楼火车站,与京广铁路干线相连。
9路、10路、11路客运车直达城关,917路(支线)公共汽车直通北京。
特别是长周路的开通,石楼彻底亮出,交通更为便利。
2、历史文化悠久。
石楼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归葬于石楼,有文献和贾公祠碑文可参考,素有“贾岛故里”之称。
3、地理环境良好。
大石河、周口店河、马刨泉河三条河流在境内蜿蜒穿绕,为供、排水提供了便利条件。
镇域内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本地区属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6℃,平均相对湿度为55﹪。
(二)内部劣势(W)1、基础设施滞后。
道路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区域内无高等级道路,作为贯通石楼经济南北走廊的房琉路不畅。
用电不能满足招商引资的形势需要。
部分农民还仍然饮用不合格的地下水,急待解决安全饮用水工程。
城市化进程缓慢,地区竞争力不强,生产力要素聚合能力严重不足。
2、缺乏支柱支撑。
石楼的工业强镇虽然呈现强势,经济效益已经显现,但远未形成地区发展的产业支撑,石楼的工业仍然处于起步期,总量不足依然是全镇经济工作的突出问题。
农业也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型,但仍未发挥出其产业支撑作用,全镇经济仍未改变财政虚弱的现状。
3、农民主体缺失。
由于石楼经历过八十年代的辉煌,政府包办较多,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农民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为强烈,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依然严重,而且农民大部分受教育较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于提高,石楼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激发。
(三)环境机会(O)1、政府投资的推动。
2009年中央启动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拉动国内需求。
北京市已经安排1200-1500亿元政府投资用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新农村等重大项目建设,房山区计划安排50亿元预计带动社会投资90亿元。
这些拉动内需的举措为我们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提供了机遇。
2、首都城市的国际化。
北京荣获世界城市的殊荣,表明其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从而必然强有力地推进北京郊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而延伸的观光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出现持续升值趋向,十分有利于石楼镇的快速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
中央和市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村发展的决定和意见,北京较全国提前4年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力度加大,2006年,北京市城乡投资比例出现历史性“拐点”:对郊区投资比例首次超过城区,达到52%,为郊区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机遇。
4、区位功能转型。
按照房山新城规划的定位,石楼的工业基地是北京石油化工基地和燕房组团化工产品、农产品、建材专业物流配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石楼发展化工产品,发展油品物流提供了机遇。
(四)环境威胁(T)1、区域竞争的冲击。
就全国而言,争夺市场战竞争激烈,根据统计外地农产品及涉农产品已占上市量70%左右。
就北京而言,各郊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争创美丽乡村吸引投资,争夺资源。
2、传统体制的束缚。
国家虽然出台了若干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但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在规划、土地审批等方面统得过死,审批周期太长,企业不能及时入驻,就业无法及时解决;在绿色产业和旅游开发上,倾斜政策力度较小,产业支撑难以形成。
3、轻农理念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城市土地的不断升值,工业用地和商品房开发不断增加,本已匮乏的耕地更加稀缺,城市扩张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利益的驱动下,弃农思潮再次抬升,严重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镇实际,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三镇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实施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效益。
充分利用石楼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进以绿鑫源、秀丽香猪养殖协会、石楼出口菜基地为典型的都市农业建设,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较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建设,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和品牌优势,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再以此为载体,继续采取优势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和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积极培育以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营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种养户在种养技术、管理、销售等环节中的问题,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关键是要着力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立足石楼实际,开拓观光农业、民俗旅游市场,发展生态旅游。
打造以绿色采摘、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观光基地和发展适合各村特色的民俗旅游,提升民俗旅游业的档次,不断增强旅游业对镇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发展后劲。
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石楼镇已开设农民田间学校6所,开设鲜食玉米、水产、测土配方施肥、日光温室蔬菜植保等专业课程,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开展村村通、远程教育设备、农村劳动力培训、举办讲座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信息的传播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为发展都市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