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

新闻五要素新闻五要素即新闻5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 hat)、何因(why )、何人(who )。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由于它概括了新闻事件本身存在的客观联系,对指导新闻采访和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说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1913年,广学会翻译出版《实用新闻学》(美·休曼原著),把此说介绍到我国。

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西方有些学者提出了“六要素”说,认为除五个“w”之外,还有一个新闻要素“H”,即如何(how)。

最初,在消息写作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在每条消息的开头导语中,都必须回答五要素。

原因是,自1844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电报之后,一些通讯社就启用电报发稿。

这在新闻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使消息传递更为及时。

但由于当时的电讯技术还不完善,收发电讯经常发生故障,编辑部便不得不向记者提出要求:发新闻一定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尽可能写进第一段,以便一旦电讯发生故障,只要第一段收到了,仍可成为一条完整的消息。

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于1889年3月30日第一次发了一条在导语中包括五要素的消息,成为创新之作。

自此之后,导语中必须具备新闻五要素的写作模式,便一直被西方新闻界奉为“金科玉律”,流行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变化。

因为这时人们感到老是这种写法太死板,束缚了导语的生动灵活性;同时,电讯技术也逐渐进步,不存在中断电文的问题了。

于是,有人主张在消息的导语里不一定包括五要素,应视情况或突出其中一两个要素,或突出其中两三个要素,其余的要素可放在正文中去交待,以把最重要的要素放在最前面,“立片言以居要”。

这便是后来盛行的现代消息写作模式,使消息较之过去,一开头就比较轻松、生动、新鲜、有吸引力了。

一、消息的写法人们对“新闻”的理解,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

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是大众传播媒体上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

(一)消息的特点1、短小精练消息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要想将消息写得短小精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善于抓问题和分析问题,写稿时主题一定要集中,材料要精选,结构要紧凑,语言要精确、简练。

写好后要精心修改,至少要阅读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做到精益求精。

另外新闻要“一事一报”,这是使新闻短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事一报”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新闻报道一件事。

2、语言生动简洁消息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人读。

如1998年3月30日《中国小记者报》以《人大代表议国事,小记者采访展风采》为题在一版上刊登了一组小记者采访人大代表的文章和照片,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短小精练,语言生动、感人,很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

3、“倒金字塔”结构消息的写作是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因此人们接触到一篇新闻稿时,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

读报时主要是想了解当天或新近国内外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牵涉到什么人,结果又是怎样等等。

如果不把这些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地写在新闻的开头,就不大容易促使读者读完这篇新闻。

写消息往往是把事情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资递减。

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它是消息写作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

(二)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大家知道,任何精彩的文章,都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头,消息当然也不例外。

消息的开头部分以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内容,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新闻学上称之为“导语”。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

而有的短消息不分段,其导语便是开头的第一句话。

有的消息开头部分的段落很简短,则导语可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是复合导语。

这时,它的第一段称为导语,第二段或第二段以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有人认为写好导语,是写好新闻的一半。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导语的写作方法。

1、叙述方式导语的写作为了使导语精彩醒目,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应该根据不同稿件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写法。

多数情况下,新闻导语采取的是叙述即陈述的方式,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归纳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叙述方式导语写法比较容易掌握,运用起来方便,所以,它就成为导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了。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写导语除了用叙述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描写的方式。

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

这种导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实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见闻式导语”。

这种导语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的感受。

比起叙述的方式的导语来,描写式导语运用时受到的限制要多一些,运用范围不如叙述式导语那样广泛,所以,要想写好描写式导语,就得花一番功夫,要抓往最主要的新闻事实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描写要切合新闻写作的要求。

会议新闻报道很少采用这种写法,在现场目击式报道中,导语里进行描写的情况比较为多见。

所以,要以简洁的描写唤起读者的现场实感。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新闻报道以客观叙事为主,但也不排除在叙事过程中画龙点睛式的说理。

议论式导语往往采用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唤起读者的注意。

议论式导语有三种形式:(1)评论式评论式导语往往在导语中直接点评或评价新闻事实。

评论要少而精,最好是一句话。

(2)引语式引用要人、权威或群众的话来开篇。

采用引语式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所引的话,本身就是重要新闻;二是借他人之口,来评价、引带新闻事实。

在使用引语式导语时应做到:所引的话应精彩、生动、富有新意,能牢牢抓住读者;所引的话要精练,要真实,符合原意,应和报道题目紧密相关。

(3)设问式设问式导语是以设置疑问开头的导语,吸引读者的注意。

总之,写导语要注意简练,段落要短,导语不能长于四行,愈短愈有力量;导语要能点出文章的主题和思路;要讲求修辞。

千万记住,如果你的第一句话不能打动读者,也没必要写第二句话了。

所以修辞极为重要;要灵活掌握导语,不断出新;写好导语要反复阅读,认真修改。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然而写进新闻稿件的却往往不光是事实,是新近变动的情况,同时也包括某些新闻背景材料。

国内首座海底隧道胜利通车本报厦门讯备受国人瞩目的中国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4月26日上午正式通车。

当日上午9时,四百多位来自各界的嘉宾,怀着喜悦心情,分别参加了由厦门市在该隧道出、入口处举行隆重的隧道通车典礼仪式。

中铁一局原副总经理、海底隧道项目经理吴生金、五公司总经理吴驰、项目部主要技术负责人孟维孝等项目领导,与厦门市各级领导及来宾同坐7号礼车参加通车典礼。

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海底隧道,是厦门进出岛的第六条通道,隧道全长5.951公里。

中铁一局承担2910米的正洞和一座竖井施工任务。

隧道按高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双向6车道,具有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

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地下工程施工上,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施工技术上的距离。

从2005年9月至2009年,中铁一局五公司厦门海底隧道项目部在隧道施工中,始终从关爱员工生命安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出发,通过理念入心铸魂、构建机制固本、创新突破强身“三步曲”,着力构建具有海底隧道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优质安全建造海底隧道保驾护航。

项目部从开工到竣工,实现了安全生产和确保质量创优的目标,工程交工验收综合评分为97.5分。

在施工中创出了CRD工法施工Ⅱ部月进尺72.5米,刷新了单口全断面月掘进178米等多项海底隧道施工新纪录。

中铁一局五公司穿越海域富水砂层的新技术,填补了国际上海底隧道同类地质条件下施工技术的空白,编撰完成了《浅滩富水沙层CRD施工工法》、《浅滩沙层大直径竖井施工工法》。

据有关方面介绍,这两项工法,在世界隧道施工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海底风化深槽的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断创新施工工艺,调整优化施组设计,使F3、F2风化深槽的施工总时间缩短了80余天。

五公司于2009年4月29日率先开挖至交界点,应业主要求,又帮助参建单位中建十八局开挖了61米,其中安全渡过了30多米的海域风化深槽影响带,使右线隧道贯通日期提前。

在参战的四家施工企业中,率先完成主体工程的施工和中间交工验收。

项目部培养了一批施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先后有37人在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上得到提职任用。

工程技术人员撰写技术论文41篇,在《现代隧道技术》等杂志发表,或在相关学术论谈会上交流。

项目部获国家级QC攻关成果三项,其中《提高厦门海底隧道边仰坡自稳能力》QC成果获得中建协二等奖,《减少厦门海底隧道陆域段CRD法施工沉降》获得国家QC成果二等奖。

(特约通讯员张乾东通讯员林炽乐杨际宇)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什么是新闻背景材料?简单来说,有关新闻事件历史和环境的材料就是新闻背景材料。

它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可以用来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给人们知识和趣味。

所以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会使新闻内容丰富、充实、饱满,增加新闻的情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增强可读性。

在运用新闻背景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新闻报道中交代背景,这是在一般情况下的写作要求。

至于是否每条新闻都要写上背景,那倒不一定了。

具体到一篇稿件中是否需要交代背景,要因事而论,因稿而定。

有的新闻报道简单明了,就不必再交代背景材料;有的新闻事实较为复杂,就需要交代背景材料。

2、交代背景要紧扣主题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应该是与新闻事实直接有联系的,不能离开新闻事实。

背景的叙述要为表达新闻事实服务,要突出新闻主题。

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那便是多余了。

另外,有些背景材料虽然与主题有关,但却是人人尽知的,这样的背景材料尽量不用。

3、交代背景不宜多背景材料终究是新闻报道的从属部分,而不是主要内容。

因此,新闻背景通常不宜写得太多,在份量上不宜超过新闻事实,以免主次颠倒,喧宾夺主,转移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4、背景材料要写得生动活泼,吸引读者背景材料要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做到把背景交代与现场活动联系起来。

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