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平剖面相结合 ——两分法发掘
清理完毕,保持底部遗物原状
3、收集遗物
收集对象
• 人工遗物 • 非人工遗物 • 土样
收集原则
• 按单位收集。 • 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 M8:9。
4、记录
• (1)记录的手段 • 文字 • 绘图 • 影像
文字、绘图、影像
• •
• • • • •
•
水土流失前后对比
三、地层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 重要性
• 纵向联系 • 横向联系
系 。
关
包 含 的 各 种 物 , 构 成 了 共 存 遗
共 存 系 : 每 一 地 层 或 遗 迹 中 关
地层学的局限性
•
⑴ 没有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 堆积、层位关系完全相同的堆积, 堆积、层位关系完全相同的堆积, 地层学无法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 系。
类 石刀 型
A型(长方形)
B型(半月形)
陶碗
期
式 Ⅱ式 Ⅱ式 Ⅱ式
晚期(M1)
早期 (M2)
Ⅰ式
Ⅰ式
Ⅰ式
M3出土器物
M4出土器物
类 石刀 陶碗 陶钵
型
A型(长方形) B型(半月形)
期
Hale Waihona Puke 式 Ⅱ式 Ⅱ式 Ⅱ式 Ⅱ式
晚期(M1、M4)
早期 (M2、M3)
Ⅰ式
Ⅰ式
Ⅰ式
Ⅰ式
• 器物的演变规律是: • 石刀:由单孔——双孔; • 陶碗:由平底——圈足; • 陶钵:由浅腹——深腹。
b.探方的结构、规格、方向 探方的结构、规格、 探方的结构
N
关键柱 米 1 米 基点 4
北隔梁
主体 T1
T2
4米
1米
c、探方的编号(T)
• (1)顺序法: • 常规顺序法T1、T2、T3...... • 年代顺序法98T1、98T2..... • 区号顺序法T101、T206
顺序法
(2)坐标法
田野调查 田野挖掘
一、田野调查
• 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下,发 现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 踏查、钻探、航空勘查 地面物探与化探。 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 航空勘查 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
1、地面踏查
周公庙遗址城墙残段
2、钻探
探 的 姿 势 要 正 确 , 探 眼 要 竖 直
类 罐 型 A 期 晚 式 Ⅲ Ⅱ Ⅱ Ⅲ Ⅲ Ⅱ B A B C A B 盆 碗
中
Ⅱ
Ⅰ
Ⅱ
Ⅱ
Ⅱ
早
Ⅰ
Ⅰ
Ⅰ
Ⅰ
Ⅰ
Ⅰ
三、类型学的应用
• 1、以地层学为基础的类型学研究 、 • 将地层学和类型学结合到一起 进行研究。 进行研究。
研究举例
M1
M2
M3与M4不存在叠压打破关系
M1出土器物
M2出土器物
• 由于M1 M2,可进一步将刀和碗分 式: • 将A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 • 将B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 • 将碗分为两式,I式平底,II式圈足。
第二章 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
• 遗存的收集和记录 • 遗存的整理和分析 • 遗存的解释
• • • • • • •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 遗存的收集和记录 第二节 考古地层学 第三节 考古类型学 第四节 考古学文化 第五节 聚落考古 遗存的整理和分析 遗存的解释
第一节田野考古学
•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 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与信 息资料的学科。
看基底或开口判定年代
3、有遗迹堆积的地方,不一定 形成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破坏掉②、③层之后
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 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 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首先,地层堆积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 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都一样厚。
其次,自然力的作用有时可以使 地层堆积发生局部的位移。
• ⑵ 一种堆积的内部,往往也有其 一种堆积的内部, 形成的先后次序, 形成的先后次序,但在堆积成分不 变的情况下, 变的情况下,就很难再区分出更小 的层次。 的层次。
•
• ⑶ 地层学所确定的只是堆积形成 的先后次序,因此,据之判定的遗 的先后次序,因此, 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 ,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本 身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 身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 如何判断堆积的相对年代早晚关系
1、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 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 在年代上早于叠压或打破它的堆 积
地层堆积叠压地层堆积
遗迹堆积打破地层堆积
地层堆积叠压遗迹堆积
遗迹堆积叠压地层堆积
遗迹堆积打破遗迹堆积
2、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 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 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 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哪个层面。
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靠其中的包含物来确定, 其中最晚的遗物代表了该堆积的 形成年代。
最晚遗物代表堆积年代
•
8、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 之分,因此在区分堆积及其内含物早晚时, 一定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即是原生堆积 还是再生堆积。
凡由于人类活动而留下的未经后代扰动 凡由于人类活动而留下的未经后代扰动 的堆积就属于原生文化堆积。 的堆积就属于原生文化堆积。原生文化堆 积的顺序是早的在下 晚的在上。 早的在下, 积的顺序是早的在下,晚的在上。 原生文化堆积形成后,主要由于自然 原生文化堆积形成后,主要由于自然 力搬运的作用而再次形成的堆积就是次生 力搬运的作用而再次形成的堆积就是次生 文化堆积。 文化堆积。次生文化堆积有时会出现同原 生文化堆积层序上下颠倒的倒装现象。 层序上下颠倒的倒装现象 生文化堆积层序上下颠倒的倒装现象。
• 影响物品形态的因素有:用途、制 影响物品形态的因素有:用途、 作技术、生活方式与环境、 作技术、生活方式与环境、文化传 审美观念) 统(审美观念)等。
类型学的分类概念: 类型学的分类概念:
一般来说, 一般来说,划分为三个大的层 次-----类、型、式 -----类
• 类:第一层次,根 第一层次, 据质地、用途, 据质地、用途,用 文字表示。 文字表示。如陶鬲 铜鼎、石斧等。 、铜鼎、石斧等。
• 1、类型学 、 •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 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类排比, 也叫标型学、形态学、形制学。 。也叫标型学、形态学、形制学。
2、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 、 • 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 相对年代: 晚关系。 晚关系。 • 绝对年代:具体的年代。如距 绝对年代:具体的年代。 今多少年,公元多少年。 今多少年,公元多少年。
• • 第一象限坐标法T0103 全方位坐标法T30204
坐标法
Ⅱ Ⅲ
Ⅰ Ⅳ
d、布方的程序
• 在遗址表面划定探方、隔梁和关键柱的界 线叫做“布方”。 • • • • 确定坐标基点 拉线 钉桩子 系线
2、挖 掘
发掘工具
横向发掘原则
• 主体
隔梁
关键柱
发掘完毕
纵向发掘原则
• 按照土质、土色划分堆积,自上而 按照土质、土色划分堆积, 先挖晚的,再挖早的, 下,先挖晚的,再挖早的,层层进 行揭露
一、发掘时间 二、位 置 三、形状结构 四、人架及保存状况 五、随葬品及位置 六、殉牲及位置
记录的内容
• 文字记述: • 绘图: • 摄影:
•
记录的存放
• 按探方存放。
(二)发掘的基本原则
● 平剖面结合 , 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 , 确 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 定早晚关系。 定早晚关系。 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 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按原貌揭露遗迹。 ● 按原貌揭露遗迹。 按单位收集全标本。 ● 按单位收集全标本。 ● 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 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
钻
二、田野挖掘
• (一)发掘的基本程序
• • • • 1、布方 布方 2、挖掘 、 3、收集遗物 、 4、记录 、
1、布方 • a.什么是探方:把发掘区划分 什么是探方: 什么是探方 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 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 为单位分工发掘, 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 探方” 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叫 探方发掘法。 探方发掘法。划分正方格的过 程叫布方。 程叫布方。
•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
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遗迹堆积
• 低于地表的:沟、坑、井、墓葬等。 • 高于地表的:城墙、河堤等。
3、单位
•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 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 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 是一个单位。
4、层位关系
• 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 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 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 序,即早晚关系。
确定出器物的演变规律,即早晚序 列的作用 1、可以确定出无层位关系或同一 层位诸单位的相对早晚。 2、可以把同一遗址不同层位的诸 单位,归为同一历史时期。 3、可以串联不同遗址诸单位的相 对早晚。
2、无层位关系的纯类型学分析
• 在某一类器物的众多型式中,先设 在某一类器物的众多型式中, 定其处在极端的型式, 定其处在极端的型式,然后分析其 它型式是否是极端型式之间的过渡 型式。 型式。
再次,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 期堆积的特点。
5、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 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
注意区分建造、使用和废弃年代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 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没有出现。 • 晚期堆积形成时,会破坏早期堆积,把早 期遗物翻动到晚期堆积中。 • 早期制造的物品流传到晚期,与晚期物品 一起埋入较晚的堆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