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年岁别称
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
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
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
小儿笑曰孩初。
生婴儿,还不懂笑。
曰未孩。
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垂髫:也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
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
髡指头发下垂之状。
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
《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
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
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
”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
《诗·氓》:“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未婚男子。
与女相对。
《诗·召南·扌票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诗·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
丁壮,指青壮年男子。
唐朝最初以二十一岁为丁,后改为二十三岁,白居易时以二十五岁为丁。
白居易《观刈麦》中即有:“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方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基金,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
不惑:“指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惑”。
以后用不惑作四十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中身:指中年。
《尚书·无逸》中:“女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
艾:指五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曰:“……我年以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知命,亦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
花甲:指六十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之如弄珠。
”
黄发,头发由白转黄,特指高寿。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闷宫》:“黄发台背。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园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发台背。
”台与鲐通用。
如《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谓老人身上生斑如鱼。
眉寿:长寿。
人老,眉长有毫毛,叫秀眉,故称高寿为眉寿。
《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避不眉寿!”
胡考: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诗·周颂·丝农》中:“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
古稀:指七十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此为下寿。
古代有“三寿”,除此,八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鲁颂闷宫:》,如冈如陵。
“耋:八十岁。
《秦风·东效》“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防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