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讲评关于汉服
已故的汉服运动前辈溪山琴况写过一 段话:“汉服应‘新民’,它本身即是 精神独立的产物,它应该重塑一群更加 拥有独立精神和自主思考能力的人;汉 服应‘新民’,它应该塑造一群拥有世 界级文化大国气度和自信的国民;汉服 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 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的文 明觉醒。”复兴不是复古:古人用得我 用不得,是复古;古人用得我也用得, 方是复兴。
二、 崇形弃神
有文化学者对社会上的各种“汉服秀”并不 认同,“好像一打出‘传统’的招牌,就天经地 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重神轻形’,‘汉 服秀’则是“崇形弃神”。文化可以多元化, ‘汉服秀’自然可以算作‘一元’,但如果把这 些娱乐传统的行为神圣化,就很可怕了”。因此, 从这个角度说,延续传统,需要的是诚意而不只 是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要做的是发 掘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复古。否则‘复兴汉 服’,复兴的只是被历史淘汰的文化鬼魅”。
中间拓展段落(异中求同)
高三12班 马建强 失其意而重其形者甚多,多言其创新。 以愚之见:留其形,失其意,内外不通, 神形不合,其为朽也。 中秋佳节,合家团圆,此为重也,而世 人重食而轻团圆。“冰糖韭菜,东坡肉, 鲜肉,小龙虾”等的月饼层出不穷,如此 佳节,人不谈团圆赏月而谈月饼,重其形 而甚喜,失其意而不知,不智也。
向内深挖
高三12班 杨超 就我而言,汉服热掀起的风波,说到底是人们 对“文化”与“效益”认识不足,认为两者必须 泾渭分明,互不相犯。然而,文化与效益实质上 密不可分。“文化效益”一词,更是在全球竞争 中频频出现 。难道我们的“春晚”,孔子学院都 不讲效益吗?文化的“非利益化”不仅仅是传统 文化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效益 的认识缺失,也是人们被“金钱即是万恶之源” 的“金钱观”熏陶下产生的“非利益观”。
一、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 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 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 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这样的行为 也是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 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 族身份认同和身份辨异。”—复旦大 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向《中国新闻周 刊》如此解读“汉服热”。
• 成龙、李连杰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俨然 就是中国(功夫)的代言人,但他们以中国 人身份出场时,一定身着中式服装。成龙 说过,“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 穿唐装、中山装,我就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能也因为这点, 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做„„我 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 • 而张艺谋、谭盾、陈凯歌等越来越多的 人,在国际场合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中装 示人。这样的展示,与其说是一种个性表 达,不如看作是对自己的最起码的文化自 信。他们服装的设计不尽相同,却中国味 十足。
高分作文4个关键词
1.推进 2.大气 3.厚重 4.文气
Hale Waihona Puke 如何推进 向内深挖 向外拓展
如“拆教学楼”的省质检作文
“社会上,不仅仅是老旧教学楼的拆 迁面临此类的问题,许多传统文化、 习俗也受到时代的挑战。所以对于 这样的问题,要保留其本真内涵就 显得尤为为重要。并且这保留过程 中不仅是简单的爱惜,更是人文情 怀的体现”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复兴汉服,是 为了“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 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 事实上,在历史上由于历朝都讲究“改 正朔,易服色”,因此从秦汉开始到满清 结束,在三千年的王朝更替过程中,作为 政治地位和社会等级的象征,统治者都会 对各阶层的标准服饰作出自己的规定。这 也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体的汉族,始终没有 一套严格意义上流传下来的民族服饰的原 因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
据中新社 近日,知名主持人周立波在某节 目中调侃一群身着“汉服”表演的年轻人,称是 “哪个洗浴中心的”而引起舆论关注,被认为是 不尊重“汉服”。 据悉,近年来,“汉服热”引来很多年轻人 追逐,在一些学校的毕业典礼和传统节日活动上, 往往能看到身着“汉服”的年轻学生。但是,也 有学者认为,“汉服热”过于商业化和功利化, 变成暗藏商机的“汉服秀”。 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
三、商业与审美的联姻
• “汉服热”本质上不应该有道德上是与非的差异,也不应 该有公共空间中抵制与支持的分水岭,因为汉服既然仅仅 是商业与审美的联姻,是向传统元素寻求审美灵感的行动, 那么爱好汉服也就仅仅代表个性审美,仅仅是个人着装的 选择。它既然不伤害到公序良俗,那就是属于私域的事务, 没有必要将其纳入公共空间来讨论,更没有必要挥起文化 认同、爱国与否的大棒,着汉服并不意味着爱国或者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相反,不喜汉服也并不意味着不爱国或者 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现有的汉服多已经与真正 传统的服饰差别甚远,而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而且, 中华历史悠久,服饰演变异常繁杂,民族大融合由此带来 的服饰大融合也多次发生,究竟何种服饰才能代表中华服 饰的典型形态,委实很难说。
题目参考
1. 高三11班 吴新燕《流于形式还是承其本 质》 2. 高三11班 林妍珂《请还传统文化一片清 静》 3.高三12班 马建强《失其意,不知》 4.高三12班 林婉齐《不是复古,而是复兴》
中间拓展段落(同中求异)
高三11班 林妍珂 反观邻国,东京街头身穿和服的年轻女 子屡见不鲜,但却没有人对此议论纷纷, 穿和服的女子也一脸坦然丝毫不安,与 “汉服热”引起的叫骂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两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如此不同 呢?
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正因为汉服仅仅关 乎私域的审美,承担不了中华传统文化代言人的 角色,所以对于“汉服热”的过度解读及由此而 来赞成与抵制的倾向不仅毫无必要,且有不良影 响。因为,服饰审美可视为个人的个性选择与文 化信仰的显现,而现代多元社会的一个基础,就 是对他人仅关乎自身的选择,对他人的习俗与信 仰,抱有最起码的尊重的,对社会审美趋势以及 价值信仰的多元化现状应有最起码的认同。在这 个意义上,周立波行为的问题,并不在于不懂或 者蔑视传统文化,而在于,他的言语乃是对他人 审美取向的一种公开的侮辱,也就是对他人人格 的侮辱。在周立波的言语中,看不出对他人审美 选择的最起码的尊重,仅有赤裸裸地蔑视。这一 点,相比有些论者解读的他不懂传统文化,更恶 劣,也更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