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都文化

新都文化

新都人文历史素有“天府明珠”、“香城宝地”美誉的新都位于成都市北郊,居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是古蜀国三大名都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

新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满足游客不同的休闲需求。

这里不仅有千年古刹宝光寺、隋唐园林遗迹桂湖公园、古典人文园林东湖公园等历史建筑,还有乡村休闲旅游风情园和少儿时光基地、草莓园等亲子互动乐园,同时还有成都海宁皮革城、二台子丝绸博物馆、海峡茶城等大型购物商场。

穿越3000年的漫长岁月,新都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于现代都市;书香、佛香、花香“三香”袭人,山脉、水脉、人脉、文脉“四脉”传承。

在不少人看来,新都厚重的历史人文,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大气、稳重。

而随着保利热波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国际风筝节等一大批新兴文化活动的举办,新都更被贴上了时尚、现代、开放的标签,成为全域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宜业宜居宜游样本。

【人文历史项目】新都区历史悠久,在周、秦以前属古蜀国地。

从2002年的1月1日起,新都县结束了2222年的“县史”,成为“成都市新都区”。

新都区的旅游景点以桂湖和宝光寺最为有名。

桂湖是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公园,因明代杨升庵在此读书饯别友人写出名诗《桂湖曲》而得名。

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庙。

另有泥巴沱、白鹤岛等风景区。

宝光寺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

此寺相传建于东汉,因史料不足,难以断论。

但从这里至今保存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来,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当时是否叫宝光寺尚无法稽考。

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

寺中的佛塔,名称宝光塔。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难免劫难,宝光塔也被摧毁。

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

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经新都,曾“驻跸”于宝光寺。

后来,他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现存于七佛殿前廊柱下)。

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即悟达国师)到僖宗驾前随行。

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

据说这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

忽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惶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

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

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

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

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

因此,悟达国师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

大观三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

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

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元代,寺庙一度残破。

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

永乐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内建造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寺庙毁于火灾。

明正德年间(1506枣1521),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备极宏丽。

宝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遭到毁损。

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县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来到宝光寺,新都县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兴道场,被称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

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由于不断培修扩建,宝光寺一跃而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蓝”。

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是也。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

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蓝”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闻名。

当时在挂单僧人中,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

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

在宝光寺受戒,参学的僧、尼,不少都学有成就,有的还成为我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解放后,宝光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

一九五六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内许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序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基本无毁损,成为我国结构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禅宗丛林。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宝光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和著名旅游点,必将日益发挥巨大的作用。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宝光街81号。

(5.1公里)13分钟东湖公园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建于唐代并有遗迹可考的古典人文园林只有两处。

一处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现属于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园林早已破坏,只剩下很少的清代建筑和一个水塘了。

而新繁东湖,经过历代培修,仍然保存了唐代的全部遗址和部分园林风格。

至今,清代的园林建筑还基本完好。

因此,就古典人文园林而言,新繁东湖不仅是四川最早的,而且是全国最早的。

1984年11月,我国著名园林学者汪菊渊教授以及朱钧珍、张孝纪、刘家琪等专家,考察并游览了东湖。

他们一致认为,新繁东湖是一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典园林,苏州、扬州的园林皆晚于此,它能够保存到今天,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繁东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开凿,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

占地1.8万平方米,水面约三分之一。

玲珑别致,布局谨严,韵味高雅。

具备了我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

园内有楼台亭阁等清代建筑20余处,掩映于古木名花之间,山水佳绝,风光秀丽,自古有“古蜀名园”之称。

新繁东湖主体建筑怀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平房青瓦,回廊拥挟,外朴内秀,深寓蜀人缅怀唐贤德裕公在川“镇危疆,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统一,“会昌之政几致中兴”的历史功绩之美好情愫。

园内还有纪念明末清初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和纪念唐李德裕、宋王益(王安石之父)、宋邑人梅挚的“三贤堂”遗址,更显示出东湖文化名园的特色。

千余年来,东湖盛名不衰,历代均为川西名人学士雅集之处,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文、匾联、书画作品。

东湖碑林中珍藏大量名家书画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东湖路。

桂湖桂湖公园在建造中,根据原有地形地物,包括树木竹林,都加以改造利用,它保留了长达一千米的饮马河(即清源河)。

河道及其自然景色,把大片低温地改造成人工湖,将凿湖之土垒成山丘,形成错落有致的岛屿和优美流畅的湖岸线,桂湖公园占地208亩,其中水面82亩。

湖上的建筑,吸取国内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结构巧妙,工艺精美,楼、阁、亭、榭各式屋面全施以绿色琉璃瓦,平桥、拱桥、曲桥等各式桥梁多采用汉白玉或花岗石,显示了昔日宫廷园苑的豪华气派。

桂湖公园年动工兴建,1988年对外开放,1992年初具规模,是镶嵌在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新都的又一颗的明珠,是展现在成都平原上的又一处山水俱佳、建筑典雅的园林胜境、旅游名区。

桂湖公园的大门石狮雄镇,宏伟壮观,门匾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所书;门联五副,分别由楚图南、杨超题和周虚白、黄稚荃、赵蕴玉撰书。

进门,碧草凝翠、竹树交荫、群芳争艳、蝉鸟谐鸣,充满了新建园林的生机。

经过雅致的茶厅,踏着平铺的石每项,即来到湖畔的一组建筑群“沁春园”。

园内的主体建筑为一座大型舫居,形如北京颐和园的石舫,有匾曰“逍遥游”,为我国佛教高僧遍能法师所书,取战国著名哲学家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为舫居之名。

这座舫居状如古代游船,上下两层,可供游人品茶、进餐、观赏湖光,真是苏东坡泛舟赤壁时所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韵味。

沿湖而行,湖岸迂回,道路弯曲。

路左有溪流、港湾、花圃,路右则为土丘、树林、河岸。

饮马河迤逦而南,流水淙淙。

据说,三国时代蜀汉将士们常在这里饮马,此事虽不见经传,但从附近的名胜古迹弥牟八阵图、军屯镇和马超墓看来,“饮马”的传闻是有其依据的。

往事越千年,胜迹涉难稽。

桂湖公园饮马河上却实实在在还有一座五百年前的古堰遗迹。

这座堰是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捐资修筑的一处农田水利工程。

它年复一年,引水灌田,造福桑梓,农乡百姓不忘其德,故沿称此堰为学士堰。

学士堰下游数百米处的新都城南门桥,即是杨升庵祖父杨春为便利城乡来往而捐资修建的清源桥。

这座桥近年因市镇建设而拆除,不久,它将迁建于桂湖公园境内,作为饮马河上的新景点。

在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为新修的艾芜墓。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新都清流镇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

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当代文坛泰斗巴金手书。

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

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艾芜墓后百余米处,即是桂湖公园最大的建筑群“天香园”,取唐代诗人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意。

此园位于桂湖公署中心,四周绿草如茵,汉白玉雕人物、动物点缀其间。

台基前32级踏跺中间的红砂石御路上,刻着“九龙戏珠”图案,九条龙游于云水之间,神气活现,刻技精湛。

云外楼为正方形五层建筑,中有螺旋状梯步可登,其匾额悬于最高楼檐下,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启动先生所书。

伫立楼头,凭栏远望,桂湖的水色天光及香城的远山近景尽收眼底。

云外楼临水处,建有二水榭,东曰“迎晖”,西曰“步月”。

楼之左右及后面,均有回廊环护,结构奇巧,木雕精美,楼西还有一座重檐攒尖顶八角凉亭,名叫南亭。

南亭,唐代园林建筑名,在新都城南,唐代诗人张说有《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诗。

当代一位有学者从诗句“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考证,桂湖是在唐代南亭的基础上建成的,故留南亭之名以怀胜迹。

楼东不远处有“浮光阁”,取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浮光耀金”之意,匾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