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信息化知识1.1 信息与信息化考点:信息的概念、信息化的概念、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信息的质量属性1.1.1信息P22/1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信息论奠基者:香农(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第一次阐明了信息的功能和用途。
信息的传输模型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路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1)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2)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3)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路。
(4)编码器: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5)译码器: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6)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干扰可以来自于信息系统分成结构的任何一层。
信息的质量属性(2017上)(经常拿“可用性”来坑爹,注意,是没有可用性这一个属性的)(另外注意对比可靠性、可验证性、安全性三个概念,容易混淆)(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5)经济型: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1.1.2信息系统P27/51.1.3信息化P29/7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以下5个层次:(主要对比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记住智慧城市和互联网金融都属于社会生活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概念比国民经济的要广,而且更接地气,强调“人”和“日常生活”)(1)产品信息化(2)企业信息化:ERP(生产财会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3)产业信息化(4)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信息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过、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5)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提升人们生活、工作的质量。
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等是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体现和重要发展方向。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信息化主体:全体社会成员信息化时域:长期过程信息化空域:一切领域信息化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金社会生产工具信息化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信息化目标:使国家的综合、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1.1.4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P30/8“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应用是6要素的龙头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的成功之本1.2 国家信息化战略和规划P42/20考点: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1.2.1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P42/201.2.2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P43/211.2.3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P44/22(基本就是每个行业都提了一次要深化推进信息化,然后第9点构建下一代的要注意一下,然后肯定会有网络安全的了)1.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3.积极提高中国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4.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5.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6.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7.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8.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9.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10.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11.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12.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1.3 电子政务P51/29考点:电子政务相关概念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
电子政务的内容:(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3)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4)政府对公务员(G2E)1.4 企业信息化考点:电子商务相关概念P91/70电子商务类型B2B 企业和企业之间通弄个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交换,如阿里巴巴B2C 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如京东、苏宁C2C 消费者赫尔消费者之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交易O2O online to offline 线上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1.5 商业智能P99/77考点:数据仓库、数据ETL相关概念商业智能:BI数据仓库: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
提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容量大,运行稳定,维护成本低,支持元数据管理,支持多种结构。
例如中心式数据仓库和分布式数据仓库等。
存储介质能够支持近线式和二级存储器,能够很好地支持容灾和备份方案。
数据仓库是建立在关系型数据库上,往往符合“星型结构”模型。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数据源(包括历史数据)的有效集成,集成后按主题重组,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数据ETL:数据ETL支持多平台、多数据存储格式的数据组织,要求能自动地根据描述或者规则进行数据差按照和理解。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P105/84考点:大数据相关概念、云计算相关概念、云计算服务类型、互联网+概念、智慧城市1.6.1大数据P105/841.6.2云计算P113/92云计算的主要特点:一是宽带网络连接,用户需要通过快安带网络接入“云”中并获得有关的服务,“云”内节点之间也通过内部的高速网络相连;二是快速、按需、弹性的服务,用户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迅速获取或释放资源,并可以根据需求对资源进行动态扩展。
云计算服务的类型(经常来个DaaS来坑爹,记住是没有这个的,然后只要与终端软件应用有关系的就都是SaaS,选SaaS的可能性最大)(1)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向用户提供计算能力、存储空间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服务。
IaaS服务单纯出租资源,盈利能力有限。
(2)PaaS(平台即服务),向用户提供给虚拟的操作系统、数据管理系统、Web应用等平台化的服务。
PaaS服务的重点不在于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更注重构建和形成紧密的产业生态。
(3)SaaS(软件即服务),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如CRM、办公软件等)、组件、工作流等虚拟化软件的服务SaaS一般采用Web技术和SOA架构,通过Internet向哟用户提供多租户、可定制的应用能力,使得软件提供商从软件产品的生产者转换变为应用服务的运营者。
1.6.3 互联网+P119/971.6.4 智慧城市P121/99功能层(1)物联感知层(2)通信网络层(3)计算与存储层(4)数据及服务支撑层:利用SOA、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车鞥在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和共享资源。
(5)智慧应用层智慧车鞥是典型运用:(1)公用事业智能化:如智能供水、供电、供暖等(2)城市智能交通:实时交通预测(3)城市应急联动第二章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管理2.2 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管理P135/113考点:资质的设定、哪个机构核发哪种资质2.2.2 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管理办法P136/1141、工作机构电子联合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委员会(简称电子联合会资质委员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办公室(电子联合会资质办)》》地方信息系统集成资质服务中心(地方服务中心)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评审机构负责资质评审,分为A、B级。
A级可以在全国范围开展,B级可在本地开展。
2、资质设定集成资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最高。
3、资质申请与认定评审与审定分离原则。
先按评审机构评审,再由电子联合会审定的程序进行。
1)一级、二级向A级评审机构提交申报材料。
三、四级向B级评审机构提交申报材料。
2)公式10天。
4、资质证书有效期4年,分为正本和副本,同等效力。
不能按时提交年度数据信息的企业,视为其自动放弃资质证书。
2.3 ITIL与IT服务管理、ITSS与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系统审计P139/117考点:ITSS相关概念、信息系统审计的关注点ITSS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1)IT服务的组成要素:人员、过程、技术、资源(不要被“工具”欺骗了,没有工具)(2)IT服务的生命周期:规划设计、部署实施、服务运营、持续改进和监督管理(PIOIS)IT服务的产业化进程分为产品服务化、服务标准化和服务产品化。
2.3.3 信息系统审计P149/127(注意:不要与信息的质量属性搞乱,那些什么可靠性、可验证性那些)信息系统审计关注: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第三章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P155/1333.1 信息系统建设P155/133考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区别、软件维护的种类与区别、软件质量管理各阶段主要内容、软件过程管理各阶段3.1.1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注意与ITSS 信息技术服务生命周期区分)立项阶段: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开发阶段: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工作实现并交付系统。
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后进入运维。
消亡阶段:信息系统不可避免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废弃重建等情况。
3.1.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P155/133常用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1)结构化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按顺序完成。
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特点: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是开发周期长,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
(2)原型法:认为在无法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并不要求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分析,而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3)面向对象方法:——(3.4 面向对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P160/138)用对象标识客观事物,对象是一个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在系统开发中可被共享和重复引用,以达到复用的目的。
其关键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既能反映需求对应的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对应的求解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