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劳动关系........................................................................................................................... (11)1.1劳动关系定义 (1)1.2劳动关系范围 (1)1.3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1)1.4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2)1.5劳动就业的概念及特征 (2)1.6平等就业和自主就业原则 (3)1.7劳动关系确立时间:用工之日起 (3) (33)2.劳动合同...........................................................................................................................2.1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结构: (3)2.2合同条款 (4)2.3合同特征 (4)2.4合同的作用 (4)2.5合同的效力 (5)2.6合同的订立方法 (5)2.7合同的期限 (5)2.8劳动合同的法定的协商约定条款 (7)2.9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8)2.10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种类 (9)2.11劳动合同的解除 (9)2.12劳动合同的终止 (11)2.13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 (11) (1212)3.工作时间和标准休假.....................................................................................................3.1标准工作日 (12)3.2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 (12)3.3工资支付 (13)3.4法定节日 (13)3.5探亲假 (13) (1414)4.劳动报酬.........................................................................................................................4.1最低工资概念 (14)4.2特殊情况下工资的种类及支付 (14)4.3你不可不知的五险一金常识 (15)4.4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16)一般劳动法资料”,我们都必须老将”无论我们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已经在职场中身经百战的““老将无论我们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已经在职场中身经百战的懂得一些必要的劳动法律知识,以便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下面就依据国家劳动法内容为大家提供一些在企业工作中需要知道的劳动法律知识,供大家学习与参考:1.劳动关系1.1劳动关系定义一般意义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和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关系。
根据劳动法对劳动的内涵,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仅指后者,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关系。
1.2劳动关系范围《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三条:“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第四条:“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1.3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关系。
1.4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㈠概念: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㈡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者资格)(1)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概念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据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能力。
(2)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的影响因素①户籍:包括户籍性质上的限制和户籍区域限制②职数:即允许各公民同时从事职业的数目③制裁:指因违法违纪受到的制裁。
(3)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的影响因素①年龄:主要有最低就业年龄、退休年龄等;②健康:主要有疾病残疾的限制、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③智力:包括精神健全、文化水平、技术水平等④行为自由:须有支配自己劳动能力的行为自由(4)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特点(与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相比)①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而不可分割;②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③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受到一定限制如妇女、未成年工等;1.5劳动就业的概念及特征概念: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公民获得有报酬的职业。
特点①其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②公民在主观上必须有求职的愿望③其结果必须是获得了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职业④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某种职业1.6平等就业和自主就业原则(一)平等就业:指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的不同,均享有平等的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包括就业资格平等和就业能力衡量尺度的平等。
(二)自主择业:公民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才能,结合社会的需要自主的选择职业。
1.7劳动关系确立时间:用工之日起2.劳动合同2.1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结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劳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限(2)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3)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4)生产条件或工作条件(5)劳动纪律和政治待遇(6)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7)违约责任(8)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9)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
2.2合同条款劳动合同应具备的条款: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2.3合同特征劳动合同的特征: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2.劳动合同内容具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和对应性3.劳动客体具有单一性,即劳动行为4.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性5.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4合同的作用1.它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
2.它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3.它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
4.它是建立规范有效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
2.5合同的效力根据《劳动法》第18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都是无效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引起无效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1.合同主体不合格。
如受雇一方提供了假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用单位不具备招聘资格等。
2.合同内容不合法,即劳动合同有悖法律、法规及善良风俗,或是损害了国家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如约定制造冰毒、假钞等。
内容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3.意思表示不真实。
劳动合同是双方合意的产物,应该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违背一方的真实意愿,因而是无效的。
4.合同形式不合法。
这是指劳动合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也未实际履行主要义务,或者依法或应当事人要求应当鉴证的劳动合同没有鉴证等。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使合同形式上合法化后,就可以认定合同有效。
2.6合同的订立方法1.原则《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2.签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2.7合同的期限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1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①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②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③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
④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68至72条①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③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④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⑤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
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⑥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劳务派遣用工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58至67条⑴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