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以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表现为痉挛性双瘫、偏瘫、手足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肢体畸形、智力低下及癫痫发作等症状(《神经病学》五版教材)。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2006年8月,长沙)将脑性瘫痪定义做了如下修订: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脑发育过程中(包括孕胚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损害或遗传影响,导致发育畸形、白质减少、神经元移行异常,可能是孕程中、产程中和生后,凡导致发育障碍、畸形、感染、损伤都是一类结果,即脑功能的不健全或部分缺失,称其为脑性瘫痪。

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等范畴。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神经病学》(五版教材)及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九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2006年8月,长沙)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1)病因出现在出生前及出生后大脑发育期。

2)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3)病程呈非进行性加重。

4)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二、中医治疗(一)、应急措施1、合并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需要给与急救措施及抗癫痫治疗。

2、惊厥发生时,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救治。

(二)、辨证论治1、肝强脾弱,痰瘀阻络(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和强直型脑瘫)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僵硬、瘫痪,筋脉拘急或强直、屈伸不利,扶起时双足尖交叉着地,迈步时呈剪刀样,急躁易怒。

或伴有言语不利、流涎,坐立、行走困难或有抽搐发作,或伴有智力低下等,舌质红或暗,苔白,脉弦或弦细。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柔肝健脾,化痰通络。

方药治疗:痉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外敷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头针主穴: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

体针主穴:阳陵泉、申脉、合谷透后溪、太冲、丰隆、三阴交、血海。

言语不利、流涎者加廉泉、地仓、承浆;照海、列缺。

智力低下者加四神聪、头维、本神、神庭。

髋外展困难加:风市、髀关、伏兔。

肘部屈伸困难加:曲池、手三里。

指腕活动不利加:外关、八邪。

抬肩困难加:肩髃、臂臑、肩井。

屈膝伸展不利加阴谷、委中、膝眼、梁丘。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鸠尾、内关、人中、神门。

足下垂加解溪、昆仑、太溪。

足内翻加悬钟、昆仑、丘墟。

足外翻加太溪,商丘、三阴交、照海。

针刺方法:头针强刺激,体针太冲施泻法,余穴则多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按揉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

腹部:点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摩腹。

上肢部:指揉肩关节及外侧肌肉,施滚法于内侧肌,配合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点揉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劳宫穴;摇肩、肘、腕关节,搓肩至腕;对手指屈曲挛缩者活动关节,搓手指,用捻法,拔伸手指;搓抖上肢结束。

下肢部:滚臀部及下肢后侧,配合下肢后伸的被动活动;滚腹股沟处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对跟腱挛缩者,施于弹拔法;对足内外翻,足下垂等,采用相应的拔伸按压等法,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搓拌下肢结束。

2、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多见于肌张力低下型)症状: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面色晄白,竖头无力,坐立困难,肢体萎软,肘、腕、指活动无力,口不能言,手不能握,髋、膝、踝关节无力抬举,足软不能立。

反应迟钝,言语不利、流涎,自汗便清,舌质淡,脉细弱。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兼以活血通络。

口服药物:软瘫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

外敷药物:脑康灵外用膏。

伴有囟门未闭者,可加用脑康灵C散剂口服。

伴有智力低下者,中药可加用聪脑益智胶囊口服。

伴有言语不利、流涎者,可加用解语方(协定处方)。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头针选穴:运动区、足运感区体针主穴:脾俞、肾俞、腰阳关、大椎、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

言语不利、流涎者加选语言一区、语言二区、廉泉、地仓、承浆。

智力低下者,加人中、百会、四神聪。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人中、鸠尾、内关、神门。

针刺方法:头针给予强刺激,体针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直擦督脉及背部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横擦肾俞、命门,以温热为度,以拍法结束。

腹部:点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摩腹。

上肢部:轻滚肩关节及上肢内外侧,配合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点揉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劳宫穴;摇肩、肘、腕关节,搓肩至腕;搓抖上肢结束。

下肢部:滚臀部及下肢后侧,配合下肢后伸的被动活动;滚腹股沟处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滚臀及下肢外侧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拿下肢,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对跟腱挛缩者,施于弹拔法;对伴有足内外翻,足下垂等,采用相应的拔伸按压等法,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搓拌下肢结束。

3、虚风内动,脑窍不通(多见于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症状:形体消瘦,肢体多动不宁或时有震颤,眼面牵掣,颈项牵强,手足徐动,足履不正,坐立、行走困难,或伴有肢体痿软无力,或伴有肢体拘挛,言语不利,流涎,烦躁,或有抽搐发作等,舌红少苔,脉细数。

1)、中药治疗:治疗法则:养肝熄风,通络开窍。

方药治疗:静帅康(协定处方),脑康灵胶囊。

2)、针灸治疗:头针和体针相结合头针主穴:足运感区、平衡区、舞蹈震颤区体针主穴:完骨、风池、风府、三阴交、太冲言语不利、流涎者,加选语言一区、语言二区、廉泉、地仓、承浆、照海、列缺。

伴有反复抽搐者用人中、鸠尾、内关、神门。

足下垂加昆仑、太溪、解溪。

足内翻加悬钟、昆仑、丘墟、申脉。

足外翻加太溪,商丘、三阴交、照海。

针刺方法:头针给与强刺激,体针多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体针治疗时若患儿多动不安,肢体抽搐等,在针灸时可采用快针针刺疗法,不予留针。

3)、推拿疗法(根据患者不同主证,选取不同部位的推拿治疗):头面部:开天门、推坎宫、揉印堂、抹前额、分推额阴阳、叩点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揉翳风、风府、率谷、哑门、太阳。

背腰部:施掌根揉法于患儿腰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推双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腧穴,点按心俞、肺俞、膈俞、肾俞;或点按华佗夹脊穴,并捏脊。

腹部:点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摩腹。

上肢部:轻滚肩关节及上肢内外侧,配合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点揉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劳宫穴;摇肩、肘、腕关节,搓肩至腕;对手指屈曲挛缩者活动关节,搓手指,用捻法,拔伸手指;搓抖上肢结束。

下肢部:施滚法于臀部及下肢后侧、腹股沟处及下肢前侧,配合髋关节前屈的被动活动;点揉环跳、巨髎、髀关、承扶、殷门、迈步、委中、承山、阳陵泉、解溪、昆仑穴;摇髋、膝、踝关节,屈伸踝关节;对跟腱挛缩者,施于弹拔法;对伴有足内外翻,足下垂等,采用相应的拔伸按压等法,以平衡协调有关屈伸肌群及纠正关节畸形,搓拌下肢结束。

4、理疗中药熏蒸疗法是利用皮肤的吸收,渗透,排泄的特性,通过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药汽熏蒸患者的机体表面,通过皮肤的孔窍,俞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疗效,并利用温热效应,使新陈代谢旺盛,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到改善,毛孔开放,出汗,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对于肌张力增高型,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原则,应用痉瘫康外洗剂(协定处方)进行熏蒸治疗。

对于以肌张力低下的患者,以活血通络、益气生肌为原则,应用软瘫康外洗剂(协定处方)进行熏蒸治疗。

经络导推主要是借助特制的导推工具与导平仪相连接,针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及其相应的部位进行动态定面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各型脑瘫均适宜)。

经络导平是根据中医阴阳平衡治病的原理,以“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为指导,通过数千伏高压电能按针刺及推拿的穴位,根据每个病人经穴导电不平衡的实际情况采取对每个穴位分别调整,通过补偿性电流进行激导,促使机体内病理经络的导电量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使疾病好转(各型脑瘫均适宜)。

经穴体外反搏疗法是在病人的四肢特定穴位和臀部分别裹上气囊袋,通过管道与反搏器配气机构相连,依据病人心电作为触发信号,利用心脏收缩期、舒张期的时间差、气囊充气的压力,在心脏的舒张期,增加回心血量,在心脏收缩期,增加心脏射血量,使心脑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单位面积内血氧含量增加,从而营养脑细胞,心肌细胞,改善了心、脑的供血不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中医方面来讲,此法可行气、活血、通络、化瘀。

大多数脑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供血不足,通过体外反搏治疗,可从根本上改善脑的血液供氧,促进脑细胞代谢。

血管瘤、血管畸形、有出血倾向或出血者禁忌(各型脑瘫均适宜)。

5、康复治疗法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智力低下的训练、语言障碍的训练、感觉统合障碍的训练等各种康复治疗。

(三)、护理1、护理评估(1)、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智能、语言、运动发育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生活自理能力。

(5)、辨证:肝强脾弱、痰瘀阻络,脾肾亏虚、精血不充,虚风内动、痰瘀阻窍。

2、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居室应安全、简单、整洁,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防止症状加重。

(3)、白天减少卧床时间,加强锻炼。

尽量减少抱患儿,卧位时应选择侧卧位,防止异常姿势强化,有利于动作对称。

(4)、衣物要方便穿脱,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引起发热而致痉挛加重。

因运动不受意志控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坠床等意外。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病情,对患儿的精神症状和体征要有识别能力。

(2)、经常巡视病房,及时了解病人情况,发现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绪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