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建筑色彩分析

西方建筑色彩分析

关于西方建筑色彩的分析英国学者P.L.格列高里曾在《视觉心理学》说过:“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的色彩是由七种基本颜色组成,但那时的七种色彩是指白、黄、红、紫、绿、青、黑。

我们无法考究当时确定七种基本色彩的理论依据。

但是,“七”这习惯数字在西方的学术界中统治了两千多年之久。

而且,在西方的神学世界观中“七”数字显示了超凡的活性。

英国教会奉献给上帝的七声音阶调式,这也被称为多里安式。

即使是牛顿也将光谱与该调式音列所对应的弦长并列,并用当时光实验中发现的色彩名命名。

一、远古时期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

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

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

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

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

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色彩的运用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

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

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

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可以了解到古罗马建筑色彩十分丰富:黄土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乳白色、黑色、金色等。

当时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城市,由于当地盛产石材,城市建筑大多由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大理石及花岗岩砌成,建筑外表裸露,仅在局部的壁画或雕刻装饰部分施有彩色,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城市建筑典雅单纯的环境色彩基调。

1、拜占庭式建筑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色彩分析公元395年,东罗马帝国建都拜占庭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产生了以教堂建筑为特色的拜占庭艺术。

色彩比早期基督教时期丰富起来。

当时人们对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黑色象征着神秘、死亡和苦难,是教会的代表色,人们参加丧礼和礼拜时均穿着黑色的服饰;金黄色象征太阳、爱情、永恒、威严、智慧和忏悔,代表着主权;蓝色是晴朗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天国和神性,意味着无穷、信念、真实和贞操;白色意味着纯洁和崇高,代表上帝;红色是血液的颜色,用于圣灵降临节;绿色意味着诞生和希望,用于显圣节;紫色,是上帝圣服的颜色,象征至高无上,在世间代表统治阶级,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可以使用。

拜占庭式代表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式。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个杰作。

它在建筑及礼仪方面的影响深远并普及至正教会、天主教会及穆斯林世界。

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所制,重逾70吨。

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将巴勒贝克、黎巴内的八个科林斯柱式拆卸及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

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

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

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其直径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间。

圆顶由穹隅支撑,该四个三角凹面砖石结构解决了在矩形地面上竖立圆底穹顶的难题。

圆顶的重量通过穹隅,由角落的四条巨型柱子支撑。

圆顶看似就在这些柱子的四个大拱形之间浮起。

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师米马尔·希南建造扶壁加以巩固。

在教堂的东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圆顶伸展,形成了半圆座谈间。

这种圆顶层次创造了在主圆顶下的广阔椭圆空间,这在近古时代是前所未有的。

即使如此,圆顶的重量依然造成问题,因此需要在外面建造扶壁。

室内地面铺上了多色大理石、绿白带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马赛克,在砖块之上形成外壳。

这些覆盖物掩饰了柱墩,同时使外观看起来更加明亮。

到12世纪,仿罗马式建筑在南欧风行起来,样式厚重庄严,这个时期被称作罗马风时期。

罗马风时期的建筑色彩延续了古罗马时期的特点,主要是灰、白色,局部增加了黄色。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产生了具有宗教内容的壁画。

壁画所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紫色、金色、红色、橄榄色、红褐色、蓝紫色、黄土色等。

室内装修中发展了镶嵌彩色玻璃画的技法。

彩色玻璃画常使用淡肤色、黄色、红褐色、绿色、深蓝、褐色等,并有黑色的线条勾勒。

2、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色彩分析12世纪中期,在东欧兴起了哥特式建筑,其整体结构趋于框架,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面积,几乎没有墙面。

因此,壁画在哥特时期大大减少了,绘有宗教内容图案的彩色玻璃画达到了高峰。

玻璃画采用金色、黑色、朱色、深蓝色和橄榄色等,其明暗对比已有较为周密的计划。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

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教堂内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

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

两柱之间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装饰特色之一。

米兰大教堂的玻璃窗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约20米,共有24扇,主要以耶稣故事作为主题,正中的太阳光彩图案寓意正义和仁爱,这些彩色玻璃造于500多年前,至今仍光彩夺目。

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时,霎时,让人明白宗教的美原来可以这样宣示。

教堂东端的三个环形花格窗,宽约8.5米,高约21米,是意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

教堂西端罗马式的大山墙,众多的垂直线条和扶壁将墙面分成五个部分,扶壁上布满神龛雕像。

在所有柱子的柱头上都有小龛,内置雕像,手工精美。

顶四周刻有8座石像穹隆,殿内的雕像有800多座。

三、现代建筑色彩的分析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形式服从于功能,建筑色彩主要以白、黑、灰为基调色,局部辅以红、黄、蓝三原色,显示出朴素无华的效果。

虽然表现派为了创造出丰富活力与流动感的风格,在建筑中使用了红、黑、黄、蓝等鲜明的颜色,但终究不是主流。

二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新建筑中大量采用了有色玻璃、透明塑料、轻金属等材料,建筑色彩进入了人工着色的时代,色调从对比强烈到淡雅柔和,配色范围日趋广泛,建筑色彩迈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当我们谈到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不能不提及产生于20世纪的色彩调节技术。

它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物理、生理、心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现在,色彩调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色彩学已成为环境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热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学科一样,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以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旧城保护和复原为契机,后来逐渐扩展为对“色彩因素”在城市景观的作用的全方位研究,诸如城市色彩对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色彩的视觉美学问题,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因素的总体设计、控制和管理等等。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的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

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城市色彩的章节,以强调整个城市色彩的协调。

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为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得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

法国巴黎因为以黑色屋顶、茶色玻璃作为基本色调,也就非常成功地取得了整座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而日本京都以古建筑色彩作为参照,规定了沿街建筑以淡茶色为基调。

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则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特别是对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单体建筑色彩亮丽、突出,彼此之间缺乏色彩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形成整个城市色彩不协调的局面。

城市建筑色彩需要规划设计、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对于一个不重视色彩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就难免充斥着色彩方面的污染。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