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

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

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

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

[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

“大战略”来源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的政治目标”⋯。

以后, 国外对于“大战略”的研究风起云涌。

然而到目前为止,就像利德尔·哈特说的,“大战略研究的极大部分领域尚属于有待勘探和了解的未知地带。

”⋯之于中国,关于大战略的研究古已有之,古代军事家孙子在《孙子兵法·谋攻》中已经提出以战略为轴心的完整战略理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

关于当代中国大战略的研究,目前也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但多集中于最为宏观的层面,甚至在基本概念方面仍处于模糊争论阶段,短期内尚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传统国家的潜力不相称,也与中国日益加强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2、十八大后外交战略布局的简要解读正如十八大报告说的,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同样辩证地看,有美国学者裴敏欣称“中国处于世推进,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界上环境最为险恶的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内。

”、我们国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

为此,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外交政策,履行着新的外交使命。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结合新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新增了“公共外交”的提法,将中国的对外战略正式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战略新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公共外交是补充”,从而展开了新的外交工作布局。

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国际定位,既要把握历史、着眼未来,确立纵向方位,又要立足当前,找准横向坐标;还需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统筹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协调国家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与一般利益。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客观的总体判断,又要有主观的战略取向与选择。

毛泽东主席曾气势豪迈地认为,中国“理应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邓小平在展望世界趋势时亦曾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

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纵向分析,中国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四个全面”,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的国际角色正发生重大变化: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崛起,对地区和国际事务影响力日益增大;从与国际体系联系并不紧密,发展为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过去相对不为世界所重视,发展为前所未有地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和借重。

辩证地看,由于国际环境存在诸多变数,一国的国际定位问题呈动态状,不宜简单划线,而要留有余地。

存在决定意识,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会相应地出现某些与从前不同的利益诉求。

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也有自己的见解:1、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中国共产党在全力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实践证明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进而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但在当今国际格局中, 社会主义中国在受国际社会倚重的同时,其社会制度连同相关的意识形态又可能被作为防范、制约乃至遏制的对象。

对此,我们必须心中有数,要以坚强的战略定力坚决走自己的路,不要畏惧别人如何评说。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根植于广袤富饶的中华大地,缘起于中国人民之根本利益。

当今,中国的总体发展与安全利益已经与世界发展和安全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长,使中国成为国际格局变迁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大力量。

我们审视中国外交使命的宏观视野应更加广阔,谋篇布局必须提升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关联的广度,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捍卫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2、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石。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国作出了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抉择。

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201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货物贸易、出口、外汇储备、钢铁、造船、汽车、铁路、粮食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成为 128 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在世界中的角色举世瞩目,被公认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中国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努力寻求国家利益的融汇点,夯实对外关系的基础,同时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

中国坚持开放战略,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在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促进自己的资金和技术“走出去”。

3、坚决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新世纪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内外因素空前复杂,其内涵和外延亦十分丰富。

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旨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五项内容: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三、如何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虽然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毕竟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提高。

1、接受专题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系统教育和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根据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再课堂上组织专题教学,时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的有效措施。

它有助于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性与针对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问题。

参加专题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好的国际观,对国际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2、开展读书活动由教师挑选出反映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现实资料以及有代表性的一些著作,既学习理论知识,又掌握人文知识。

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3、搞好主题讨论。

在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之时,必须面对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有些问题可以进行主题讨论,如“经济全球化:如何达到共赢与共存?”、“世界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战略转折”等。

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激发学生们积极关注国际时事,引导、帮助大学生回答理论上的困惑,解决思想上的疑虑。

中国外交以深邃的全球视野,主动塑造大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 以恢宏的战略定力,确立近、中、远期阶段性目标;以周密的谋篇布局, 积极引领和处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领域的外交工作;以务实的方针政策,将合作共赢理念落实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方面。

当代大学生应该以多变的方式、实在的方法去认真学习,努力贯通。

四、结语国际格局变化沧海桑田,中国和平崛起邦旧命新。

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指引下,具有“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大国气派”的中国外交将以深邃的全球视野,主动塑造大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 以恢宏的战略定力,科学、客观地制定近、中、远期阶段性目标;以周密的谋篇布局,积极引领和处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领域的外交工作; 以务实的方针政策,将合作共赢理念落实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方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外交将不断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积极稳妥共筑命运共同体,进而勇往直前迈向天下大同。

而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理解如何、如何理解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则更有利于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不断优化与前进。

1 张清敏: 《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外交评论》,2014 年第2 期,第1—20 页。

1 2 3〔美〕菲利普·科特勒: 《国家营销———创建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第 29—30 页。

同上书,第 378—380 页。

Andreas M. Riege and Chad Perry,“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Tourism”, 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Vol.34,Issue11/12,2000,pp.1290-1305.4 Philip Kotler and David Gertner,“Country as A Brand,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Vol. 9,Issue 4 /5,2002; Ying Fan,“Branding the Nation: What Is Being Branded?”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Vol. 12,No. 1,2006,pp. 5-14.5 苏淑民: 《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教学与研究》,2008 年第 1 期,第 73—77 页; 倪建平: 《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 一个分析框架》,“第四届中国传播论坛———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 年 9 月 5 日; 汪涛、邓劲: 《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国家软实力》,《武汉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2 期,第 249—253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