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

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

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

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

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

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

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重视报刊政论。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

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①内容方面: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7、《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第一,力求报纸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第二,《申报》是较为完备的日报,新闻报道、评论、文艺作品、广告,满足各个阶层的人的需要,《上海新报》以新闻为主,评论少,有宗教色彩,读者有限。

第三,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第四,注重国际新闻报道。

第五,注重社会新闻报道。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

木刻雕版印刷。

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中外纪闻》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京师强学会。

《强学报》存在时间最短,影响最大康有为《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刊汪康年(总理)、梁启超(总主笔)等5人联名。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维新派华南地区的喉舌何廷光、康广仁《湘学新报》湖南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唐才常《湘报》湖南第一家中文日报谭嗣同《国闻报》于 1897 年在天津创刊,维新派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宣传阵地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②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③意义:两个突破,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这种“新文体”也成“时务体”、“新民体”。

“新文体”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集成与发扬,也是作者思想解放的产物。

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1、《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背景:孙中山的伦敦蒙难。

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的需要。

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以积蓄力量为以后斗争做准备。

革命内容:①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③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内容:主要针对四个问题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意义:①政党报刊论战。

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同盟会和改良派组织保皇会都已发展成了代表各自利益并以参政或执政为主要目标的政党,《民报》和《新民丛报》也就成了各自的机关报,成为政党报刊,表现出革命党和保皇党各自的党性。

②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宣传。

③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④这次论占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⑤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声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们相信清王朝一定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实现。

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⑦论点还培养了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

⑧政论文特别是基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新闻思想: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③认为报馆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④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⑤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⑥记者应该先知先觉宣传特点:①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③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④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8、《大公报》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1、第一阶段(1902-1916)英敛之主持,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2、第二阶段(1916-1925)王郅隆主持,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3、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第四阶段(1949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9、《时报》的业务革新举措。

①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

陈景寒,包天笑,雷奋。

②首创报纸专题周刊,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③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④最先将以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3、袁世凯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有哪儿怪现象?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现象:①报人,报纸品格低下②报纸言论退化③出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5、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变化:⑴新闻报道的加强由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实行高压政策,报人的革命意志衰退,报刊争论的发展陷入低谷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内外形势多变,受众的新闻欲增长,为适应这种需要,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普遍增多,表现为:①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②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③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④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⑵报纸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白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等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6、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

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③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④语言通俗生动“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1、《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动文字革命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舆论导向作用①舆论先导,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已在《每》上发表文章,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②五四爆发后,《每》不仅对运动做了连续系统的报道,而且及时评论,给予其支持和引导③《每》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人民的一个“创举”。

此外,它还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④五四时期,以《每》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⑤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4、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阶级基础:我国无产阶级自党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4)队伍基础: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编者作者5、五四时代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提倡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

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

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