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一,简答题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

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

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

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

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

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

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

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

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

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

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

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

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

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

191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经济和新闻学。

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成立,他任教授,后任系主任。

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

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后来改名《新闻学》)于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着作。

蔡元培为该书作序,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并指导会员的实习。

他们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期《新闻周刊》,它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学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

当时,毛泽东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探求革命真理,他参加新闻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

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刊》、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3,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工作的重大改革活动。

(1)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

新旧思潮的激战;三次著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是一大创造。

《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时评,又称杂文,后来发展成常用文体之一。

(3)新文风的出现。

《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4)副刊的革新。

“四大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专栏增多。

重视直接采访报道。

4,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革新举措。

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

1932年《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鲜明反对内战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

《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此外,创办《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

5,简述《新华日报》在国统区与国民党新闻管制斗争的情况。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汉口,1947年2月28日被查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共中央机关报.重庆时期在周恩来为首领导下,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等他,成为一把插在国民党心脏的尖刀,采取“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被誉为“新华军。

”《新华日报》运用合法和非法手段从三个方面同国民党进行斗争。

①反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的斗争。

”让你办报但不让你说话”.开天窗,算帐,不送检直接刊登,如,周恩来的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②反对封锁新闻来源的斗争。

通讯员,改写中央台消息,民主人士.③反对国民阻挠和破坏报纸发行的斗争。

”让你办报但不让你发行”.雇佣100多名贫苦人家的孩子,”小报童”作用巨大.二,论述题1,试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韬奋精神”。

毛泽东题写:“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

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

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

同年3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

由于“七君子事件”被捕。

在狱中8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

1937年《抗战》三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

《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二)一,简答题1,简述19世纪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1) 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3)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

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

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2,简述1904年《时报》的革新举措。

将《新民丛报》所创的报章文体“时评”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聘请陈景韩、包天笑和雷奋分别主持评论国内大事、外埠新闻和本埠新闻。

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文体颇受人欢迎;2)率先将一张报纸分为1-4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书页式报纸的痕迹;3)率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借家圈点以为识别”使版面编排“务求醒目”;4)率先创办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这些业务手段后来为各报所效法,一直沿袭至今。

3,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发展。

新闻、评论、副刊与广告全面出现与报纸上;新闻:标题、分类、摄影图片、号外;评论:短评、按语出现副刊:《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等版面设计更现代化。

4,简述国统区“拒检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经过: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以“非常时期”为借口,制定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稿送审制度,以此限制新闻出版。

1945年7月1日,国民参政会的6位参政议员去延安访问,黄炎培写成《延安归来》没有送审就出版,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8月7日,重庆《宪政》等16家杂志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原稿不再送交国民党审查。

这一行动得到了重庆新闻出版界的响应,8月27日重庆杂志界联谊会举行集会,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致拒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