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指导手册 16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指导手册 169

!" 宏观的预防和微观的预防 大学生生活在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环境中。宏观与微观是指整体和局部来说的。其 中宏观是指社会整体,微观主要是指人们直接生活其中的具体社会环境。大学生罪错主 体的形成既离不开宏第观八环篇境,大也学离生不犯开罪微心观理环分境析。与大暴学力生犯罪罪错防的范宏观预防·,!就&#是& 在·全
国、各省、市、自治区、地区范围内,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针对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 因、发生犯罪活动的一般趋势和规律,采取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 等各种措施来遏制、减少和消除犯罪心理形成的条件,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减少和 防止大学生个体成为犯罪的主体。
一般说来,宏观预防是从全社会角度通盘设计的基础性预防策略,是犯罪社会预防 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之一。其重点是运用国家的职能作用制止和消灭犯罪现象的发生。 宏观预防对微观预防产生积极的、巨大的推动力和有效的制约作用。
法制预防,它是运用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来减少、防止犯罪现象发生的预防。 心理预防,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疾病医治等各种措施,消除或削弱影响犯罪心 理形成的各种条件,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它是各项预防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 犯罪个体来说,这是治本性的预防。 技术预防,主要是减少犯罪者的机遇条件,遏制其侥幸心理与犯罪机会。 !" 一般的预防和特殊的预防 什么是一般的预防?所谓一般预防,是指从研究解决形成犯罪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入 手,依靠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加强教育,搞好精神文明建 设,增强、提高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抗腐蚀能力,防止犯罪行为发生,以减少或者控制 犯罪现象的蔓延,并逐步消灭犯罪。 什么是特殊的预防?所谓特殊的预防,就是对大学生中思想品德不良者、突发性或 预谋性犯罪者,以及解教、刑满释放人员中可能重要犯罪者,进行心理预防和使用惩罚 手段,直接挫折和打击罪犯的犯罪心理,迫使犯罪主体不得不增强自我抑制和自我控制 的·能力!%。’’刑·罚所具有的大强学大生的心心理理健压康力教,育对与某咨些询有工犯作罪指可导能手的册人形成一种巨大的威慑作
所谓微观预防,是指对某一具体的单位、个体的预防。例如,通过家庭、学校、街 道、工作单位或劳动单位及派出所、治安保卫组织、调解委员会和工会、共青团、妇联 等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帮教挽救工作,防止某一个对象走上犯罪道路,矫治、 防范刑满释放与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以及矫正一般违法犯罪分子的心理结构。大学 生罪错的微观预防,主要是某一学校对防止该校大学生个体成为犯罪主和各种恶习,阻止其犯罪动机、犯意和犯罪决意的 形成,防止其重新犯罪。惩罚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的大多数和震慑儆诫社会上的危险分 子,使其不敢冒险行动,以制止和控制犯罪的发展。一般的预防和特殊的预防的关系, 是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就其效果来说,惩罚犯罪主要是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 焰,震慑犯罪,儆诫社会上其他不稳定分子,基本上是属于治标性质的;但治标又是治 本的保证和不可缺少的。在预防犯罪中,根据大学生罪错的社会条件,消除他们身上存 在的可能犯罪的主观因素,就是治本性的预防。从长远的战略观点来考虑,应当把综合 治理犯罪、特别是预防犯罪作为控制、减少犯罪和逐步解决犯罪问题的重点。
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人们的物质欲望具有无限性;而这种欲望的 实现却具有有限性、阶段性的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物质欲望的无限性与实现需求 的有限性、阶段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人们的物质需要有的不可能实现,有的 要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物质欲望的无限性本身不是过错,更不构成犯罪;但是,人们不 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矛盾,把物质欲望的无限性变为自己需求实现的目标和行动,就 难免不走向犯罪。所以,物质的预防,就是使大学生个体学会逐步聚集和合理调度自我 的经济实力,按轻重缓急的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可能实现的需求,防范其演变和突变(见 财起意)为犯罪的主体。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文明、全面进步的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 明。物质文明(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文明(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而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却起巨大的反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 物质预防与精神预防也是辩证的统一。
精神预防,就是在精神领域防止大学生形成犯罪主体。也就是说,要引导和促使大 学生个体喜爱健康的、合乎道德规范的、国家法律允许的精神产品和活动,防止大学生 个体欣赏、复制、传播与贩卖淫秽的、破坏道德规范的、国家法律禁止的精神产品,使 大学生个体不被精神鸦片所毒害,不从事毒害他人的犯罪活动。精神预防的核心是帮助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的基本措施是全面、持久的精神文明建 设,对个体的德智体的周密防范和积极建设。建设预防是需要全社会倾注心血的事业, 社会全体成员的努力是实行精神预防的坚强屏障,少数人是不可能完成的。
微观预防是宏观预防的基础,而对具体的危险对象中的个体预防,则是个体犯罪预 防的基础性工作。它包括有群众预防、治安预防、法制预防、心理预防和技术预防。
群众预防,就是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同犯罪现象作斗争,防止和减少犯罪。 其主要工作在基层,组织形式有治安保卫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帮教小组等。
治安预防,即公安保卫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防止犯罪 发生的专业性预防。它是以强制力量为后盾的一条重要的防线。
求的多样化与满足需求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关系,抑制和预防物质欲望恶性膨胀形成为 主导动机的倾向。大学生的物质需要首先是生理因素,也就是“衣、食、住、行”的基 本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尽一切可能,使大学生获得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防止大 学生成为犯罪主体的基本条件。但是,大学生的物质需要不仅是生理因素的需要,而且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而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物质需求欲望则是无止境的。 如有的大学生常因已形成的物质需求欲望超出自我的经济实力,却又极力寻找满足这种 欲望的实现途径。这是大学生个体成为物质领域犯罪主体的直接原因。物质的预防,就 是通过疏导物质需求的心理因素,使物质需求的欲望与自己的经济实力同步发展,防止 大学生个体成为犯罪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