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易经》与中国文化-《易经》与自然科学
《易经》与中国文化-《易经》与自然科学
• 夏王:……孔甲,皋,发,癸。 • 商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
太庚,小甲,雍己,太戊,……祖甲,廪辛, 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 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 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 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 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 博士,曾在香港大学的 一次讲演中说,近代物 理学的一些看法,和 《周易》太极和阴阳对 待的思想有相似的地方, 因此,玻尔选了太极图 作为他的荣誉徽章的主 体图案。
•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 士,在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以后的一次演说中不无自 豪地指出,他在物理学上 的杰出成就,也得益于早 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对《周 易》的研读。
• 从莱布尼茨1687年12月19日致函冯·黑森—莱 茵费尔(LEIBNIZ AN LANDGRAF ERNST VON HESSEN RHEINFELS)的一封信中,可知莱布尼 茨于1687年12月以前在德国读过柏应理的《中 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莱布尼茨在信中写到 “Fohi”一词,就是汉语的“伏羲”。这证实 莱布尼茨于1687年12月之前就已知道“Fohi”, 见过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周文 王六十四卦图三张图。
的进化论、遗传密码、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相互
发明,但多限于以现代科学比附《周易》,而少见有
以《周易》原理推进科学进步之成果。这方面较好的
著述当为董光璧的《易学科学史纲》和《易图的数学
结构》。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就此指出:“《周易》的
一些基本观点,对于自然的奥秘有所揭示,因而能给 予自然科学家以重要的启迪。” (李树菁等主编:《周易与现
•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 若,吉。
•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河 南 濮 阳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法国的中国人刘子华用八 卦学理预测了太阳系第十大行星的存在,这件事在当时 的西方学术界引起一定轰动,此后它又成为中国的《易 经》、八卦蕴含现代科学、未来科学以及我们不知道的 一切深奥学问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一个案例。笔者认为 “即使太阳系第10颗行星完全按照刘子华先生的预测得 到发现,它或者可以说明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存在着某种 和谐,但却并不证明先天八卦或其他什么卦图反映了太 阳系或者宇宙的根本规律”。
• 比利时来华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于 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一书。可以说这本书使孔子及其学说 在欧洲广泛传播,对17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和学术界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书的“缘起与宗旨”部分,从 第38页至第50页,对伏羲八卦图做了介绍。特别是在 第42页,题为“两仪”。柏应理译著了伏羲八卦次序 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张图。在第44页,还有一个图 题为“六十四卦图”。
先天八卦次序图
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
•
先 天 六 十 四 卦 方 位 图
先天太极图
• 1、李士澂:《论太极图的形成及其与古 天文观察的关系》,《东南文化》 1991/3、4
• 2、李士澂:《试析八卦太极图及其科学 意义 》,《自然杂志》1989/11
莱布尼茨与易学
• 1679年,莱布尼茨完成“二进位数 学”(DeProgressioneDyadica)一文草稿。
二、《易经》与天文、历法
六十甲子甲骨
• 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
•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 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 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 科学派易学家着力于探讨《周易》与现代科学的内在 关系。以严复(1854~1921)、沈仲涛、薛学潜、刘子华、 丁超五、潘雨廷(1925~1991)、董光璧、王弼卿、王寒 生、江公正、黄汉宗、黎凯旋、沈宜甲、李树菁、徐 道一等为代表。他们受启于18世纪德国大哲学家莱布 尼茨(G. W. Leibniz, 1646~1716)对易卦符号与二进制之内在 关联的研究成果,以《周易》符号系统与现代科学中
•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 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jī基)之 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 之数也。
•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 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 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 可与祐神矣。
• 36×6=216 • 24×6=144 144+216=360 • 64×6=384 384÷2=192 • 192×36=6912 192×24=4608 • 6912+4608=11520
• 杨振宁先生在北京2004文化高峰论坛 上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 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 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见《北京 科技报》2004年9月22日。此说引起许 多学者的反驳,但平心而论,此说也 许有一定道理。
四、《易经》与化学
• 元素周期表
五、《易经》与生物学
遗传密码
• 最近传出美国天文学家麦克·布朗发现了太阳系第十大 行星,《华西都市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刘子华遗孀曾宇 裳女士,其中说到法国汉学家马伯乐开初并不认同刘子 华的论文,但第二天马伯乐改变了看法,因为“他不得 不正视一个现实:论文把天文恒数与卦理相互印证所得 各项结果不可否认,因为这个结果可以脱离卦理,仅依 据天文恒数就可成立。若否认论文,无异于否认西方 400年来自己的天文科学”。(见王先胜:《刘子华用八卦学理预测第十
大行星的谜底》,/f?kz=149663863)
三、《易经》与物理学
• 量子物理学奠基人尼尔 斯·玻尔(N. H. D. Bohr, 1885~1962),在他被封为爵 士的时候,选了中国的 太极图作为他的徽章的 主体图案,以象征他所 讲的物理学原理和中西 文化的相互融通。
• 1701年2月15日,莱布尼茨回函白晋,并出示0与 1的二进制。
• 1701年4月2日,莱布尼兹将他自己所作的一个二进位 制的表送给白晋,他把《易经》的符号,翻译成他们 的数字,把“阴爻” ()翻译成零、0,把“阳爻” ()翻译成一、1。《易经》卦爻又与二进位数字的同 一性,首次被确认。莱布尼兹在信中写道,“我发现 二进制数是20年前。到了今天,我才发现……中国人 在四千年前,已经了解到 0 与 1 的二元数学”。
• 1697年12月2日,莱布尼茨开始与白晋首次通函, 并介绍了一些自己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体会。
• 1698年2月28日,白晋复函,两人在自然规律方 面开始切磋。白晋指出莱布尼茨所说的自然规 律,物质(matter)和推力(force)的存在,与中国 哲学中阴、阳,动、静(物质和运动)相同。白 晋认为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 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
• 1701年11月4日,白晋回函,指出0与1的二进制与伏羲 八卦雷同,并附有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 卦方位图。
• 1703年4月1日,莱布尼茨收到白晋邮件(据莱布尼茨 本人介绍由于邮件绕行英国一年多),见到了伏羲六 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 1703年5月5日,法国《皇家科学院院刊》收到了莱布 尼茨撰写的“二进位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与1兼 论其用处及伏羲是所用数字的”一文,并于同年发表。
• 有学者研究指出,莱布尼茨在发明二进制以前 见过先天图。
• 《莱布尼茨致白晋的一封信》; • 孙小礼:《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数与中国的易图符号》; • 董光璧:《莱布尼茨的遗愿:普遍语言》; • 席泽宗:《阴阳爻与二进制——读莱布尼茨致白晋的
一封信》,以上四个皆载《国际易学研究》第2辑, 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 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关系 探讨的基点》 • 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比 利时:太极科学杂志社,1998 • 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前没有见过先 天图吗》,《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
代自然科学》张岱年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易经》与自然科学
• 一、《易经》与数学
• 《易传·系辞上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 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 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 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二、分而为二以象两, • 三、挂一以象三, • 四、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 • 五、归奇于扐(lè)以象闰。 • 六、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