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1.0.1条矿山井巷施工测量工作,是矿山基建主要技术工作之一。
在指导与服务于井巷施工的同时,还为矿山基建、生产、科研及管理工作提供测绘资料。
第1.0.2条井巷施工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建立井上下统一坐标系统的测量控制网或测量基点,其精度满足设计与施工的要求;二、准确标定各种工程位置,指示巷道掘进方向;三、及时编绘反映施工现状的平、剖面图与竣工图;四、依据测绘资料,及时解决矿山基建施工和矿井设备安装工程中提出的各种测绘问题;五、定期对井巷掘砌工程进行验收。
第1.0.3条井巷施工测量的主要依据是设计施工图和矿区控制测量资料。
采用的坐标及高程系统应与设计相一致。
第1.0.4条井巷工程施工测量是从井口与巷道口开始,根据近井点与水准基点的成果资料进行的。
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精度满足要求时,方可进行施测。
近井点与水准基点到施工点最远距离,地面一般不超过200m,井下一般不应超过100m。
第1.0.5条重要测量工作,如矿区基本控制测量、立井联系测量、大型贯通测量、矿区平面及高程系统改算等,都应编制技术设计与技术总结报告。
第1.0.6条井巷施工过程的各项测量工作,必须遵守本规范规定的各项精度指标。
当进行重要测量工作或有特殊要求的测量工作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经过误差预计和测量设计,另行制定相应的精度指标和施测方案。
第1.0.7条评定测量成果精度,以中误差为标准。
当观测误差与观测值本身大小有关时,应以相对误差来评定观测成果的精度。
允许误差一般采用中误差的两倍。
规模较小的井巷工程,可采用中误差的三倍。
第1.0.8条为避免测量和计算工作发生误差,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都必须有检核,测绘资料及成果必须经过检查和技术负责人签字,重要测量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两次以上观测和计算。
第1.0.9条保证测量质量,对使用的测绘仪器、量测器具,必须及时按计量法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正,经常注意保养维修,以使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状态。
第1.0.10条井巷测绘资料是矿山转入生产阶段正确进行采矿生产的重要依据,是矿山建设和生产管理的重要技术资料。
因此对测绘资料要实行档案化管理,建立相应的使用与保管制度。
第1.0.11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井巷施工测量要开展科学研究,改革测绘方法,引进新工艺、新技术。
如:装备相应的微机系列,推广电算技术、建立矿山测量信息数据库等。
实现数据收集、存贮、处理和绘图自动化,不断提高井巷施工测量技术水平,更好地指导与服务矿山建设。
第二章矿区平面控制测量第一节基本要求第2.1.1条矿区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网、边角网、测边网和导线网等布网方法建立。
矿区首级控制网的布设范围和等级的选择,必须适当考虑矿区发展的远景,一般在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其等级可依矿区范围的大小,参照表2.1.1选定。
矿区首级平面控制与加密层次表2.1.1第2.1.2条矿区基本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一、各级三角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1.2-1的规定;二、各等三边网的布设应符合表2.1.2-2的规定;三、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精度应符合表2.1.2-3的规定;四、普通钢尺量距导线的主要精度应符合表2.1.2-4的规定。
表2.1.2-1三边网布设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1.2-2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 1.2-3注: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的1/3时,其导线绝对闭合差应不大于13cm,但必须保证不得低于表中导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精度。
钢尺量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1.2-4第2.1.3条在矿区布设基线网作为控制网起算边时,其布设要求见表2.1.3:基线和基线网布设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1.3第二节水平角观测第2.2.1条水平角观测所用的经纬仪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在开始作业前应对经纬仪进行以下项目检查:一、照准部旋转是否正确的检验;二、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的测定;三、水平轴不垂直竖轴之差的测定;四、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五、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六、光学对点器的检验的校正。
经纬仪检验应详细记录、计算,并将其记录、计算的资料整理装订成册。
第2.2.2条矿区各级三角、导线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各级三角、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2.2.2-1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表2.2.2-1注:n为测站数;对于平均边长小于2km的四等,可采用DJ1级仪器观测4测回和DJ2级仪器观测6测回的方法进行观测。
二、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应不超过表2.2.2-2的规定:水平角观测限差表2.2.2-2注:当观测方向的竖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三、各测回中,必须将测站上的零方向读数均匀分布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度盘和测微器的整置位置δj变换按下式求出:DJ1、DJ2型:δj= 180∘(j-1)+I(j-1)+w(j-1/2) (2.2.2-2)DJ6型:δj=180∘(j-1) (2.2.2-2)式中 m---测回数;j-----测回序号(j=1,2,3……m);w----测微盘分格数(或格值),DJ1仪器为60格,DJ2格仪器为600″。
第三节光电测距第2.3.1条根据光电测距仪出厂的标称精度,按1km测距中误差(即:m d=a+b•D,当D=1km时)将测距仪划分为三级:Ⅰ级: m d≤5mmⅡ级:5mm<m d≤10mmⅢ级:10mm<m d<20mm式中 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仪器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边长度,km。
第2.3.2条新购置或经过修理后的光电测距仪及其附件在使用前应按下列项目作全面检验与校正。
一、经纬仪视准轴和测距仪照准头光轴之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二、照准误差的测定;三、幅相误差的测定;四、周期误差的测定;五、加常数、乘常数的测定;六、仪器内部符合精度的测定;七、仪器测程和反射棱镜常数的测定;八、仪器外部符合精度的测定;九、电源电压对测距影响的检测;十、精测尺频率的测定;十一、气压计和温度计检验与校正;十二、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在进行矿区三、四等首级独立控制网测距前后,应对第五项进行检测,取其平均值对边长进行改正。
在作业过程中,当仪器稳定性较差或边长实测精度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一、四、五、十一、十二项的测定与校正工作。
第2.3.3条选择光电测距边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测线应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5以上,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测距边可适当放宽;二、测线应避开反光物体;三、测线应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囱等)和较宽水面的上空,若无法避免时,应把测线提到2m以上,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以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四、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的干扰,一般要离开高压线5m以外;若测线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时,测线应离开高压输电线2m以上;五、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下式规定:h≤8s/T•10 (2.3.3)式中 S—测距边边长,m;T—测距边要求的相对中误差的分母。
第2.3.4条光电测距仪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业训练,并按测距仪说明书的规定操作仪器;二、应在大气稳定和成象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在雾、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的情况下,不宜作业;三、作业过程中,如遇大风或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四、晴天作业时,必须为仪器和反光镜打伞遮阳,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架设仪器后,测站和镜站均不得离人;五、测距时,严禁有反光物位于测线和测段的延长线上,步话机应暂时停止对话;六、三、四等边长测量应选在最佳观测时间内,即日出半小时至一小时和日落前三小时至半小时;七、在测距之前,应预先打开温度计和气压计,并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地面约1.5m左右的高处,气压计应平放。
放置地点应通风良好并不受阳光直射,测定天气数据的要求见表2.3.4。
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 表2.3.4第2.3.5条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见表2.3.5。
第2.3.6条 测距边采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其往返的高差较差应不大于S ×10(S 为测距边斜距,以m 为单位)。
第2.3.7条 采用竖直边计算应包括:记录的整理和检查;气象改正;加、乘常数的改正;倾斜改正;根据需要可投影到水准面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的改正等。
光电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3.5注:1、测回的含意是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2、时间段是指不同的观测时间测同一条边;3、往返测量时,必须将斜距化算到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4、±(a+b·D)为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详见第2.3.1条。
竖直角观测方法及测回数表2.3.7第四节钢尺量距第2.4.1条采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见表2.4.1。
第2.4.2条采用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见表2.4.2。
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表2.4.1注:S为基线长度,以km为单位.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表2.4.2注:检定钢尺时,其丈量的相对中误差应不大于1/10000.第五节内业计算第2.5.1 条外业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项限差要求,确认观测成果全部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计算。
当使用电子记簿器时,打印输出的项目与手记相同,存储在记簿器内的各项限差应打印在记录中。
第2.5.2条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严密平差,四等以下控制网计算可按平均调配原理,进行简化平差,平差后应进行精度评定。
第2.5.3条三角网条件方程式自由项的限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自由项的限值W j=±m″β√[δδ] (2.5.3-1)二、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W1=±2√m″β2[δδ]+ m12gs1+ m12gs2 (2.5.3-2)三、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W f=±2√m″a12+ m″a22+n·m″β2(2.5.3-3)四、固定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W G=±2√m″g2+ m″β 2(2.5.3-4)式中 m ″β—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δ—求距角正弦对数一秒表差; m 1gs 1、m 1gs 2—起始边长度的对数中误差; m ″a 1、m ″a 2—已知方位角的中误差;n —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m ″β—固定角的测角中误差。
五、计算三角形闭合差,不得超过第2。
2。
2条限差要求规定,测角中误差m ″β按菲列公式计算:m ″β=±√nW W 3(2.5.3-5)式中 W —三角形闭合差;n —三角形的个数。
六、 导线(网)测角中误差: m ″β=±√N1[nf?f?•](2.5.3-6)式中 f β—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 —计算f β时的测站数;N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