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成果常见质量问题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存在的主要问题1 **电站工程区1:1000、库区1:5000地形图测量及工程区、库区断面测量1)GPS约束平差起算数据只有一个点及一个方向,不符合GB/T18314-2001中6.3.2.10条“总点数不得少于三点”的要求,也不符合SL197-97中2.2.56条“当网中仅有一个已知平面控制点时,应增设方位角一个及精密电磁波测距边1(或1条以上)条”的规定。
2)计算成果资料17个同步环中有13个存在闭合差超限现象。
3)33条重复基线测量,有11条重复基线较差超限。
2 ** 1:1000地形图测量(控制测量)成果1)GPS原始观测数据大部分观测时段长度(≤45min)与项目设计书的第3.4.2要求不一致 (45-65min) 。
2)水准测量部分测站视距超限。
与规范及设计书的4.2.4条要求(≤100m)不一致;其中:DB22~DB37中的第66测站前视距为101.8m,SDB56~DB99中第17测站后、前视距分别为111.5m和112.0m;第25测站后、前视距分别为115.4m和114.8m。
3 2**项目地震勘测GPS控制测量1)使用一个已知点做起算进行约束平差,与《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5171-2003中第6.1.2.1条不符,与该项目设计不符,被检验的北京54坐标系成果与我站重新计算结果差值较大,最大坐标分量值超过0.7m,致使成果精度可靠性差。
2)起算点兼容性检查不完全,分析结果不准确,导致使用错误。
4 **高速公路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及航测制图1)该项目要求生产二、三两个等级的控制网。
平差计算时,首先利用经检核可用的Ⅱ等三角点作为起算点,约束平差得到所有控制点的坐标成果,然后选取一个二等点作为固定点,以该点与另一二等点的坐标反算方向为固定方向(一点一方向),再次进行整网平差计算,得到二等点的最终坐标成果。
该方法有同级发展的嫌疑。
2)平差报告中无一点一方向约束平差相对边长中误差的统计,难以进行数学精度的评定。
56 **市GPS综合服务系统建设1)6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的静态观测数据共有两个时段,小于三个,且第二个时段观测时间远小于23.5小时。
2)部分环闭合差精度超限(按B级精度),共有3个(总共598个)。
3)数据解算检查项不足。
成果解算报告内容简单,未对观测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未对同步环的Nrms值进行统计;未对基线结果进行X2检验,未对异步环闭合差进行统计和精度分析;GPS网解算未对相邻点基线各方向测量精度进行统计。
7 **机场跑道轴线点检测工程1)GPS外业观测时共使用了六台仪器,其中接收机编号为0330、0369、0402的三台仪器没有仪器检定证书,铟钢水准标尺无有效的检定证书。
与《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的6.5.3.1及《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的6.2.2不符。
2)没有i角检测等观测期间的仪器检查资料。
与《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的6.2.4不符。
3)根据设计,检测起算点使用二等水准测量进行检测,联测的5个GPS点高程(P50、P102.5、P110、P155、P170)却未规定水准测量等级,在技术报告中表明其为二等水准测量,但根据观测记录(记录记为二等)及路线图,实际为在二等水准下发展的支线(即Z1-P50、Z5-P102.5、Z6-P110、Z9-P155、Z9-P170,Z1、Z5、Z6、Z9、Z9为二等水准路线上的点),达不到二等水准精度。
8 **网球中心沉降观测1)观测时以1个基准点起算,但观测前未将该基准点与其他基准点联测做稳定性检核。
不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97第2.0.4第2条的要求。
2)无各期次观测报告,未及时每期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未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沉降速度、相关曲线图等,仅有最后整个项目的总结报告。
不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97第2.0.3第3条和合同要求。
3)项目使用的铟瓦线尺未检定,并且水准仪的i角检验未按规范进行,仅有测前1次(2007.9.11)和中间1次(2008.2.8)检校,其它检验项目也缺,如仪器、标尺圆水准器的检视等。
不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97第1.0.3条、第3.3.2条的要求。
4)水准测量方法错误。
根据设计及总结,应组成闭合环线往返进行观测,但依据手薄,观测不是连续往测或返测并组环,而是每2个沉降观测点之间同时进行往返测(仪器做了高度调整),并且前视未依次序变为后视,而是以1个前视(或后视)固定不动观测多个后视(或前视),如19-G1(新)、19-20、19-21、19-24,与规范严重不符。
5)无任何外业概算、平差计算资料,但根据观测结果和手薄比较计算,其直接使用高差值,未做任何外业验算与改正,如环闭合差验算及改正、尺长改正等,观测均为1站上点,未做标尺零点差改正,对每期的观测结果也未做精度统计与评价,无法判断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的精度等级。
不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97第3.3节要求。
9 **县城镇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控制成果1)在对成果进行验算时发现其约束平差中的“YJWW(杨家湾)”已知点录入错误,△X= 0.030 ,△Y=0.540。
2)对两个已知起算点的兼容性进行检查时发现两者的较差比对值较大,最大较差为0.21m,限差为0.05m,无法进行约束平差计算。
3)通过验算对提交原成果进行比对时,发现点号与坐标整体不对应。
4)25个四等水准点参与高程拟合计算,其中最大拟合差值为11.8cm,CJJ-99《城市测量规范》的3.1.5中“各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限差”10 *河段纵断面测量本项目平面控制首级控制按GPS D级网要求布设,在此基础上联测了5等导线;高程首级控制按照四等三角高程导线布设。
在三角高程测量成果检验中发现如下问题:1)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超限。
2)CG01至“江上-1-0871”为支导线形式,不符合“四等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国家二等水准点上”,也不符合SL 197-97中3.2.17条“三、四、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路线应起讫于高一级的水准点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点”的要求。
3)Z87-CG28段、Z92-Z93段共计25段对向高差较差超限。
11 *水准测量成果本项目共进行了6个期次的观测,第5期次、第6期次观测使用仪器不在检定有效期内。
但检验时抽样详查的批次为第2期次,该期次使用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
12 *机场跑道中点、端点(1954北京坐标系)经纬度测量项目共使用5台GPS,其中只有3台有仪器检定证书。
13 *高速公路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及航测制图二、三等GPS测量成果椭球参数用错,名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实际平差采用WGS84椭球参数。
14 *电站修复施工测量控制网第一测次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超限(中误差±1.15mm,限差±1mm)15 *江道图测量(第一期)1)在首级控制约束平差中固定点坐标与技术报告中相差较大。
2)国家二等水准点岷074在技术总结中标注已破坏,但在控制网平差时仍作为已知使用,且高程值(357.756m)与技术总结中高程值(357.736m)不符。
3)国家二等水准点岷048在技术总结中标注为完好,但在控制网平差中却未作为已知点使用,且平差后高程为330.165m,与技术报告中330.129m相差36mm,超过附合路线闭合差限差(35mm)。
4)四等水准各测段使用的起算点数据(三等水准点)均与三等水准点“控制成果表”中对应点坐标值不符,其最大差为7mm。
16 *高速公路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1)使用的工程坐标系选择符合设计“中央子午线:东经105º00′;投影高程面:400米”要求。
但经计算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最大为3.2cm/km,不符合设计“工程坐标系的选择根据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高程面等因素综合确定,有效控制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小于2.5cm/km,桥隧等大型构造物投影长度变形值小于1cm/km”要求。
2)存在MF27-A1测站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超限。
限差为3.9mm,实际较差为9.7mm。
17 *综合楼垂直位移观测基准网复测时未按设计要求进行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与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表4.4.1-2中规定和设计要求均不符。
18 *高速公路控制测量1)镜站高读数只读到分米,不符合规范要求。
2)原始记录中水平角、天顶距读数存在修改秒值的现象(如测站D40、D46、G11、D08、D10、D14)。
3)原始记录中仪器高修改mm(如测站D01、D28);4)原始记录中存在连环涂改、就字改字的现象(如测站D28、D02、D40)。
5)原始记录中距离读数修改mm(如测站GP03)。
6)斜距观测读数次数不符合设计要求,计划设计书中要求斜距观测两个测回(每测回照准一次,读数四次不符合),观测记录中每测回只有两次读数。
7)经核算,计算报告成果表“平距高程计算表”中高差值计算方法错误,计算公式中得“+ 仪器高 - 镜站高”部分错用为“- 仪器高 + 镜站高”,且均未进行大气折光差改正。
19 *市地籍数据库建设项目提交的成果表中有10个点坐标与平差报告中对应点不一致,X最大差149.698m,Y最大差153.411m20 *楼沉降观测委托检验1)在所抽样本(第15期)沉降观测原始数据中测站2的前后视线长度超限,不符合设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JGJ/T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各测站视线长度小于50米的要求,前后视线长度分别为52.860米、51.947米。
2)在所抽样本(第15期)沉降观测原始数据中,测站8的前后视距差为-5.3m,测站6、7、15、16、17、18前后视距累积差均超过3.0m ,其中最大为测站18:-3.912m。
不符合技术标准JGJ/T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水准观测精度要求(前后视距差≤2.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要求,也不符合技术报告中所列标准JGJ/T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相关要求。
以上两类问题在其它期沉降观测的成果中也存在。
21 *500kV线路工程1)GPS E级控制网纸版平差报告中未明确说明平差过程中所用椭球的具体参数,在对该项目电子数据光盘检查核算中发现,GPS E级控制网进行1980西安坐标系平差时所用的椭球参数中长半轴为:6378640.000m,与规范中的6378140.000m不符,相差500m。
2)该项目提供的GPS-E级控制网1980年西安坐标系成果表中I02高程值为495.15m,I07高程值为530.01m,与GPS测量平差报告中的平差结果I02高程值495.566m、I07高程值530.140m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