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受众的特点 受众的分类(细分) 受众的权利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第一节 受众的特点
一、受众是谁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 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 众、听众。 不同的受众观(P206)——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教育、接受指挥)、消费者等
三、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P226 ①受众通过媒介对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 和各项活动依法行驶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②受众对新闻媒介的活动行使批评建议 和监督的权利。
传播服务保障权利:指受众依照法律享有进 行传播消费和一系列服务保障的权利。 这一权利有许多具体的细则,如受众享有自 由选择媒体、选择新闻信息消费方式以及要 求新闻媒介提供合格的、良好的服务的权利。 而这些权利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忽略或侵犯, 如强行摊派订阅、非正常停刊减张、广告侵 占新闻播出时间、新闻质量低劣、未按电视 节目预告播出节目、延期投递等,都是对受 众传播服务保障权利的侵犯。
2、混杂性 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 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 杂性特征。
3 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二)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 变化(受众的新特点)
1、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第二节 受众的分类(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 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按照性别、 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 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 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一般受众 和特殊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 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 众和边缘受众。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介一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P208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二、特点
(一)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 性。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的指向性规定, 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 的指向性规定。受众定位是媒介实现市场占位 的基础, 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播活动的起始 点和归宿,是媒介实现市场占位的基础。受众 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1、受众区域定位 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程度定位
第三节 受众的权利
“权力”和“权利” 权力是特定管理主体组织管理对象在实 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管理对象理 念、行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管理主体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 权利就是指做某一件事的资格
一、知情权——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受众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 “知情权” P223 “新闻传播中受众的知情权” P223 知情权是当今民主社会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内 容,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 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但:受众的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
四个方面:(1)知的权利,即获取信息 的权利;(2)传递消息的权利;(3)交 流权——讨论的权利;(4)批评权—— 纠正传播机构和传播者错误行为的权利。
四项内容:(1)通过传播获知信息或称 知情权;(2)使用传播进行交流的权利; (3)受众享有讨论的权利;(4)受众在 受到新闻侵害时有要求补偿的权利
二、表达权
“表达权” P225 “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表达权” P2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 行、示威的自由。”
表达权:语言表达、行为表达和沉默表达。从 内容上看可分为群体利益的表达和公民对重大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公众问题发表见解 与主张的权利。
侵害补偿权利:指受众权益在受到侵害时有 权依照法律享有要求补偿的权利。这是保护 受众权益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前面四项权利 得以实现的保障手段之一。在我国没有专门 的新闻法和出版法的情况下,其适用条例散 见于宪法、刑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及相关法规、规定的条款中。
六个方面的权益:(1)通过视听阅读获 知传播信息的权益;(2)在法律允许范围 内利用媒介进行表达的权益;(3)通过视 听阅读进行文化娱乐欣赏的权益;(4)通 过视听阅读接受教育的权益;(5)在法律 和传播业务允许的范围内参与传媒活动的 权益;(6)进行传播消费,享受传播服务 的社会保障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