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胸腰椎骨折前后路手术选择的研究

胸腰椎骨折前后路手术选择的研究


2背景回顾
• 2.5胸腰椎骨折的分类
2.5.1 Denis“三柱理论” 1983年,Denis首先创立了“三柱理
论”:前柱(前纵韧带、椎体前1/2、椎间盘 前部);中柱(后纵韧带、椎体后1/2、椎间盘 后部);后柱(椎弓、椎板、椎间小关节和韧 带结构)。
• 该理论对脊柱的力学分析有了较深刻的认
识,对脊柱骨折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但 另一方面,未能很好地反映出后柱损伤程 度和损伤机制,又缺乏对脊髓神经组织瞬 间损伤机制及程度的评估,以及对脊髓神 经功能恢复可能性的判断
2背景回顾
• 2.5.2按稳定的程度分类
Nicoll (1949)最先将胸腰椎骨折分为稳定和 不稳定两类。 对于不稳定的判断可采用White和Panjabi提 出的量化评分表(见表)
2背景回顾
• 2.7手术治疗时机
临床上, 胸腰椎骨折常合并有其他损伤, 其手术时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即 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其他伴随损伤的严重 性
• 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包括姿势复位、卧床休
息和支具治疗。
2背景回顾
• 2.7手术治疗时机
Gaebler 等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 对不 完全神经功能损伤伤后 8 h 内手术者神 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较 8 h 后手术者好。 而受伤 48 h 后手术者神经功能恢复与手 术时间的早晚没有明显关系。
• Been 等比较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分别经前路减
压内固定与单纯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 果, 得出类似 Danisa 研究结论。
2背景回顾
认为前路手术的国外学者有
• Kaneda 等对 150 例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
折行前路减压、支撑植骨及 内固定术, 术后 神经功能改善达 Frankel 1 级以上; 植骨融 合率达 93%; 术前麻痹症状或小便功能障碍 获得完全恢复; 绝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工作
AO分类
亚型
A型
A1型
A2型
A3型
B型
B1型
B2型
B3型
C型
C1型
C2型
C3型
损伤作用类型 嵌压骨折 劈裂骨折 爆裂骨折 牵张性两柱损伤 A型骨折加上后柱损伤 剪力引起前、后柱的移位损伤 A型骨折伴旋转移位 B型骨折伴旋转移位 剪切旋转性损伤
2背景回顾
• 2.6非手术治疗
有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无神经功能损害表现的胸 腰椎骨折,非手术治疗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同 时有一些作者认为,即使骨折稳定性较差也同样 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Mumford等[73]报告41例无神经损害爆裂性骨折的 非手术治疗结果,随访2年中仅1例因病情加重行 手术治疗,经从疼痛和功能两方面评定,优良率 达66%,并认为最后随访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 初诊时影像学检查所提示小损伤严重程度并无相 关性,因此只要无神经学异常表现均为非手术治 疗适应证。Shen等[74]认为合并椎板、棘突及横 突骨折同样也可行非手术治疗。
的固定作用,胸椎是后凸弯曲,腰椎是 前凸弯曲,处于两曲度的衔接点,亦是 力矩的支点。
1研究目的
• 因胸腰段自身的解剖和运动生理特性,使
胸腰段骨折在脊柱骨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同时其损伤病理复杂,不同的损伤类型要 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 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前路及后路手术,
各有其特有的针对性和优缺点。然而,胸 腰段骨折损伤机制复杂、骨折类型多样, 在如何准确地判断损伤的病理类型及选择 合理的治疗方法这些问题上,存在许多争 论。有必要对胸腰段骨折手术的选择上进 一步研究,以提高其治疗效果。
2背景回顾
• 2.2 胸腰段脊柱损伤的致伤因素
1).绝大多数是间接暴力所致 2).直接暴力 3).肌肉拉力 4).病理性骨折
2背景回顾
• 2.3胸腰段骨折损伤机制 • 主要是有轴向压缩力,轴向牵张力,轴向
旋转力和水平剪切力。
• 由于创伤时脊柱体位和暴力作用点的不问,
又衍生出不同作用 。
2背景回顾
胸腰椎骨折前后路手术选择的 研究
Research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hoose surgical approach
1 研究目的
• 通常所说的胸腰段,是指胸11—腰2。
胸腰段脊柱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 是脊柱骨折多发部位。原因有
• 解剖学上特点:丧失了胸椎肌肉和肋 冠状劈裂和纵向劈裂 椎体塌陷和钳型骨折
损伤机制 轴向的、垂直压缩暴力 垂直压缩力 垂直压缩力,骨质疏松
楔形骨折和侧屈型骨折 屈曲压缩力
Chance骨折 (安全带型)屈曲牵张暴力
经椎间盘损伤
屈曲牵张力。
骨折半脱位
轴向牵张力
骨折脱位
轴向旋转力和水平剪切力
因而, 应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手术时机。 若患者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则应急 诊手术
2背景回顾
认为后路手术的学者国外主要有
• McAfee 等认为对有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
折, 约 85%可经后路复位内固定获得有效的减 压。
• Danisa 等认为后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失
血量及手术操作的便利程度和熟练程度等方面 均占明显优势
2背景回顾
• 2.5.4 AO“三、三、三、”分类
AO(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的“三、三、 三、”分类方法
按损伤机制分为压缩、牵张、和旋转三 个机制,可分为A, B, C三型,每一型又可分 为三个亚型及进一步分为亚亚型.
2背景回顾
• A型:前柱骨折。 • B型:A型骨折加后柱骨折。 • C型:B型骨折再加上旋转性损伤。
2背景回顾
项目
评分
前部结构破坏或失去功能
2
脊柱后部破坏受损或失去功能
2
肋椎关节破坏
1
放射学标准
1.矢状面位移>2.5mm
2
2.矢状面相对成角>5度
2
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
2
预期危险载荷
1
总分=>5分即可诊断临床不稳定骨折
2背景回顾
• 2.5.3按损伤机制分类
1)屈曲压缩性骨折 2)稳定爆裂骨折 3)不稳定爆裂骨折 4)安全带型损伤 5)骨折脱位型
Chipman 等通过对胸腰椎骨折早期 (72 h内) 和晚期(72 h 后) 手术的比较, 认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手术可 减少并发症、缩短 ICU 监护时间及住院 时间,防止神经损伤加重
2背景回顾
• 2.7手术治疗时机
尽管如此, Shaffrey 等仍认为,对有不 完全神经功能损伤者应尽早手术。此外, 有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将增加术中出血, 而 48--72 h 后手术则可减少 2/3 的出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