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种句式
2、省略句 、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A.主语省略 主语省略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问:“何以战?” 何以战? )具答之。 具答之。
B.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省略句 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 、 者 也 主语后面用“ 表示停顿,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 表示判断。 “也”表示判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 、 主语后面不用“ , 也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 表示判断。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练一练
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夫战,勇气也。 夫战,勇气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臣本布衣。 臣本布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练一练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 于我哉 ( 有哪些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 何必 ) 何必? 3.王曰:“何为者也?” 王曰: 何为者也? 者也 (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 ( 我与谁一起呢? ) 5.子将安之? 子将安之? 安之 ( 到哪儿去呀 )
莲,花之君子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3.用“为”、“乃”、“则”、 3.用 “悉”、 “即”等词表示。 等词表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贞良死节之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 作判断动词, 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为什么不用脚来试鞋呢? 为什么不用脚来试鞋呢?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 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子美也! 明日, 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子美也!”明日,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 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 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 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况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欲言,无可进者。
E.量词省略
命夸娥氏二( 子负二( 命夸娥氏二( )子负二( 厝雍南。 一( )厝雍南。 )山,一( )厝朔东, 厝朔东,
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词语。 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词语。 1.( )便舍船,从口入 便舍船, )而衰,三( 而衰, )而竭
2.一鼓作气,再( 一鼓作气, 3.可以( 可以( 4.或异( 或异( 5.( 6.( .
二.判断句 判断句
{ {
三.省略句 省略句
1.主语省略 2.谓语省略 主语省略 谓语省略 3.宾语省略 4.介词宾语省略 宾语省略 介词宾语省略 5.介词省略 介词省略
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 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 有卖骏马者 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 曰: 比三旦立市 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臣有骏马欲卖之 比三旦立市 人莫与言。愿子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 人莫与言。 臣有骏马欲卖之 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贾十倍。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贾十倍。”
)一战 )二者之为 )杂然相许
)见渔人,( 见渔人, 见渔人
)乃大惊,( 乃大惊, 乃大惊 )告富者。 告富者。 告富者
)问( 问
)所从来。 所从来。 所从来
7.贫者自南海还,以( .贫者自南海还,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分人。 分人
3、倒装句 、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 甚矣, 2.惟利是图 3.尝射于家圃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云: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7.韩告急于齐 8.何以战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
1.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 .操蛇之神闻之,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负者歌于途,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公与之乘,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受任于败军之际,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 8.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9.赵急,请救于齐 ( .赵急, ) ) ) (
1.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没有人知道他。 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没有人知道他。 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 2.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没有人与我谈交易。 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没有人与我谈交易。 一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 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说:“以示玉 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说: 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 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 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 宝。” 1.把它拿给琢玉的工匠看,琢玉的工匠把它当作宝贝。 把它拿给琢玉的工匠看, 把它拿给琢玉的工匠看 琢玉的工匠把它当作宝贝。 2.如果把玉给了我,是我俩都失去了珍宝。 如果把玉给了我,是我俩都失去了珍宝。 如果把玉给了我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般 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亦忧,
下列句子哪些是判断句,哪些不是,并指出是用了怎样的形式。 下列句子哪些是判断句,哪些不是,并指出是用了怎样的形式。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是) (“……,……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也 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者 也 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 (“……者……也”)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C.宾语省略 宾语省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小惠未遍( 小惠未遍( ),民弗从( ),民弗从( 民弗从 )分人。 分人。 )也。
D.介词省略 介词省略
得之( 得之( 莲之出( 莲之出( )心而寓之( 心而寓之( )酒也。 酒也。 )清涟而不妖。 清涟而不妖。
)淤泥而不染,濯( 淤泥而不染,
1、宾语前置句 、
孔子云:何陋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
2、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文言文复习
3、定语后置 、
文言文复习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不能至
4、主谓倒装 、 甚矣,汝之不惠! 甚矣,汝之不惠!
) ) )
) ) )
1.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一.倒装句 倒装句
{
2.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 句中用“ 句中用 句末用“ 即用“ 有的句中不用“ 者……也”表示 有的句中不用“者”,句末用 也 表示(有的句中不用 或者句中用“ 句末不用“ “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句中不用“ 句中不用 句末也不用“ 3.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用 等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