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档排版练习题1
第二节文学的创作方法
一、创作方法的性质及其历史发展
二、创作方法的含义
定义:创作方法是指作家依据一定的基本原则,观察认识生活,探讨研究人生,并艺术地审美地反映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三、创作方法与艺术表现手法的关系
四、创作方法的产生和流变
五、创作方法的选择
1、受社会与历史的制约;
2、受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造成这种不平衡关系的原因:
(1)、虽然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的发展、变化,但它是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来对文学产生影响作用的。文学不象法律、政治一样,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而是较为间接。因此,当这些中间环节和经济基础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文学和经济之间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2)、文学一旦产生,就有了自己的系统运行机制,外部条件能够影响到它的发展和变化,但不能真正地改变它的规律和运行方式,这也是形成不一致情况的重要原因。
(2)、认知作用: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人性的历史形态、人的情感、心理、命运等,获取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直观和悟解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
(3)、教化作用:文学通过具有意识形态的美感力量,影响和改变着现实世界、现实人生。
5、文学社会个作用关系的复杂以及冲突性,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的文学功能。
(2)、特征:①强烈的情感色彩;②超功利性;③主动性与创造性。
2、艺术想象力
(1)、定义:艺术想象力是这样一种心理功能与心理活动,它使作家在记忆材料的基础上实现自由的形象组合,把实际上分离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而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与形象体系。
(2)、特征:①艺术想象的形象性;②艺术想象的情感性;③艺术想象的自由性(对自由的真确理解);④艺术想象的创造性;⑤艺术想象的概括性。
③文学概论具有价值取向。
形态:
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知觉;
②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四、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途径
研究我国新形势下的文学活动经验以及文学理论发展的新情况;
借鉴西方文学概论研究的新成果;
吸收我国古代文学概论的宝贵遗产。
五、当代世界文论研究的趋势
第一编本质论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为文档加上封面,内容为“文学概论”,效果可自己设计。
导论
“文学概论”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文学史、文学作品选、美学等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使学生对文学的本质、发生和发展、文学的创作、文学本文、文学的接受和批评等理论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形成对该学科的一定学习方法,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必要的介绍,形成和文学史、文学批评等学科的交叉学习,介绍相关的学术论著、学术带头人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养成文学评论、文学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学科意识。
文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发展;
文学的自身矛盾运动要求文学不断发展。
二、文学的继承和革新
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各民族文学的交流和文学的发展(歌德提出“世界文学”);
批判继承文学遗产。
第三编创作论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与创作过程
一、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
1、审美知觉力
(1)、定义:审美知觉力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感知与把握对象审美属性的能力。
对以下素材按要求进行排版:
1、为素材加上页眉“文学概论”,居中显示,字体大小调整合适;
2、为素材加上页码,从正文开始,格式为“1”,在下端居中显示;
3、对长文档进行相关排版,确定标题1、标题2、标题3等,并自动生成目录。其中标题1为宋体、二号、加粗,标题2为黑体、三号、加粗,标题3为宋体、小三、加粗,正文为宋体、四号。目录为宋体、小四号字体,效果如图1所示。所有正文段前缩进2字符。
一、文学在人类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位置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使得它可以与政治、哲学、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区别开;
文学是语言艺术,这可以把它与其他审美的意识形态区分开,如绘画、雕塑、舞蹈等。
二、文学和经济基础的复杂关系
一般情况下,文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发展、变化;
三、文学概论的品格和形态
品格:
①文学概论具有实践性。(原因:A、文学概论来源于文学的实践;B、文学概论要经受文学活动的实践检验;C、文学概论包含着和文学实践相结合的方面。)
②文学概论具有历史性。(原因如下:A、文学概论历史性表现在理论内容上,它总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B、文学概论历史性还表现在对以前的理论的继承与革新。)
一、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及定义
人们对世界的实践认知上升为理论,可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毫无疑问,文学概论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有一门是文艺学,文学概论就属于文艺学范畴。文艺学主要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概论等三个研究范畴。在这三个范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以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三者之间也存在着研究范畴、对象、研究任务等侧重点的不同。因此,了解它们概念和定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一编是非常重要而具体的一编,主要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是对文学作品(本文)进行层次划分,分为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等三个层次;然后展开对叙事性文学本文的分析,涉及的知识点有典型、典型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等;抒情性文学本文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抒情方式和意境的讲解。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知识的详实讲解,最后分析文学作品综合形成的风格。
在特殊情况下,文学和经济基础之间处于一种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也即马克思提出的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观点。
1、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1)、文学的繁荣不一定是在社会经济或者政治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
(2)、文学的繁荣时期不一定是在社会物质基础发展的进步阶段出现。
C、某些文类只能出现在人类社会初级阶段,如神话、史诗等。
3、受文体、题材和创作意图的影响。
第三节现实主义
一、定义
现实主义是指作家通过典型化,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1、按照社会现实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反映生活;
2、采用典型化手法,使生活和形象具有概括性、典型性;
3、作者的思想倾向一般通过形象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
二、文学的创作动机
1、定义: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或者写作某一部具体作品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
2、创作动机的复杂性
3、文学创作两阶段:①审美意象的生成;②审美意象的传达。
三、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素材积累;
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
文学的艺术表达。
四、正确理解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灵感现象。
文学概论是以文学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对文学的性质、原理、特征、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与阐释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运动等具体文学活动与现象进行探讨、分析与评价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是以历史的发展为顺序,侧重研究各个时代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从中总结出文
学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的一门学科。
2、心灵表现说
文学起源于人类表现、传达和交流内心情感的要求,例如雪莱、托尔斯泰等都,中国古代关于文学为心灵表现有丰富的论述,如言志说、缘情说,言为心声说。
3、游戏说
游戏说最早提出者是康德,后为席勒和斯宾塞所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里的“游戏”并非指玩耍,而是指一种自由自觉、无功利的活动。游戏说的具体内涵颇不一致,应该注意康德、席勒、斯宾塞、谷鲁司等人对游戏说的具体解说。
四、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2、形象意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3、表现心灵世界的深刻性和微妙性
4、展示生活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第二编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重要观点
1、模仿说
产生于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提出者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排除了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则是其的弱项。在西方有巨大影响。应该注意分辨两种不同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物的模仿说,一是倾向于唯心的模仿说。
二、文学概论的任务
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着重要从五个方面来重点展开讲授:
第一编本质论
该编着重解决以下一些问题:如何给文学进行定位、文学发展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学的社会作用、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等。
第二编发生、发展论
该编着重要回答的是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比较重要的观点、文学的发生与原始思维、神话思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神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的规律以及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和吸收等。
第三编创作论
该编要解决的任务是: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主要讲授审美知觉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情感、审美体验等心理活动);文学创作动机以、文学创作的过程或者两阶段(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传达),在这里面还涉及到对灵感的理解问题;文学创作方法介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
第四编作品论
4、巫术说(宗教魔法说)
这种关于文学起源于巫术的观点,产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专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弗雷泽进一步完善。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为文学起源于原始宗教。
5、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劳动,这是对文学起源做出的科学观点。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下,在其著作《一封没有地址的信》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什么说劳动说科学地解释了文学的起源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劳动创造了从事原始艺术活动的主体;第二,劳动的需要是艺术产生的最初动因;第三,原始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同劳动生产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