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近期,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供过于求,投资过热,物价上涨,居民消费价格较高等经济现象。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涨幅与1月份持平。

其中,城市上涨 4.8%,农村上涨 5.5%;食品价格上涨11.0%,非食品价格上涨2.3%;消费品价格上涨 5.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8%。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9%,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3.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3%,居住价格同比上涨 6.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3%。

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4.9%。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 1.2%。

其中,城市上涨 1.2%,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 3.7%,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 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 3.7%,其中鲜菜环比上涨15.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3%;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3%;衣着类价格环比下降0.8%。

中国社科院3月16日发布了2011年《宏观经济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11年国民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小幅回落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增长估计达到9.1%,比个百分点左右。

1年回落2010.通胀方面,蓝皮书预计2011年全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长 4.0%,较2010年扩大0.6-0.8个百分点,2011年四个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4.0%和 3.5%,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2011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消费物价指数,该值二月份已达到 4.9%,有明显的通货膨胀表现,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浅层原因1、结构性因素(自然灾害引起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自然灾害多发,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石油、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

3、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使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

二、通货膨胀深层原因1、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发行过量是关键。

据统计,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活期存款)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 3.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 1.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59%,比6月份上升0.02个百分点。

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7011元,比2010年6月19日升值1.89%,比2009年年末升值 1.90%。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然而制造业不振,10万亿的信贷投下去,但是没有值得投资的项目。

再加上我们的市场监管体系存在漏洞,游资所到之处,绿豆、青菜等等农产品全都一路看涨。

其中40%资金为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数量达到3800多个,而2010年前十个月又新增信贷7万亿元,又新上一批项目,仅钢材生产规模预计就达7亿吨,比去年新增1800多万吨。

”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再加上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2、国际游资的流动,需求拉动型(热钱进入使需要增加)。

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慢慢的复苏回暖,人民对经济的信心增加,中国的大国崛起,也让国际商品市场体现着13亿人需求的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成为海外铁矿石最大买家,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

“尤其是中国的建筑行业和制造行业,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这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现象的主要原因。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加剧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而美元贬值则以一种更为“诡谲”的方式向全世界输出通胀。

首先,美元的贬值推动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其次,为了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国际风险资本投资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保值,增加了大宗商品需求,导致价格屡创新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的报告指出,因美元币值变动导致原有期货价格涨幅提高了109%,而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旺盛,自然会受到美元贬值的巨大影响,因此物价有所上涨。

3、供不应求是主要原因,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小幅度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的,但2010年物价上涨的幅度是不合理的,有许多的人为因素在里面,囤货居奇,流动成本大等,都导致物价虚上涨,这样导致的通货膨胀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为价格将大涨大跌。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国家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家财政投放四万亿,以促进生产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在今年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了稳定物价,国家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减少财政支出,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等。

.三、四方面因素加大我国通货膨胀风险。

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央行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高耗能产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较快。

根据央行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涨风险:1、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

2、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

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

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

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

3、劳动力成本上升。

一方面将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拉动消费物价上涨。

4、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

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

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总的来看,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

按照当前的经济状况,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些货币政策能有效地缓解当前经济过热行为。

首先,应该使汇率成为真正的市场机制。

在汇率作为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其自由波动,首先会对国际收支的正常项目即进出口进行有效调节,例如汇率上涨,必然抑制过度的出口,而有利于推进进口,从而保持进出口平衡;而汇率下跌,必然有利于推动出口而有效抑制进口,从而推动进出口平衡。

同时,汇率同样也会对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进行有效调节,从而保持资本项目的国际平衡。

总之,只有保持汇率的市场机制本性,才能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正是汇率长期人为管制的结果,汇率该降时不降,该升时不升,因而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使得国内通胀和海外财富缩水。

有人说日本20年前是因为日元升值而进入经济衰退期的,但日本专家说,日本经济出问题是因为日元该升值时而没有及时升值所引发的,是汇率管制的结果,并不是日元升值的结果。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走向汇率市场化。

.其次,应该使外汇市场真正形成。

外汇市场是调节一个国家外汇规模的最主要机制,在外汇市场真正开放的条件下,外汇的增加不会导致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因为外汇会很快地被民间购买和用于国际购买。

我国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自由外汇市场,外汇在资本项目下并没有放开,所以外汇流入中国,就只有央行收购,央行被迫多发人民币,最终推动了国内通胀的形成。

如果我们有一个真正的外汇市场,在资本项目下也允许人们自由买卖外汇,那么央行就不用再多发货币去收购外汇,外汇会迅速地被民间力量购买和很快在国外花掉,从而就不可能出现国内通货膨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