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水平培养来说:从看图理解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能够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理解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对化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能够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分析归纳水平,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水平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理解作为依托,能够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所以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持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用途。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相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水平和分析综合水平,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水平。
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理解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准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实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实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来说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所以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准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表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持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因为学生担负这个责任的意愿和水平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协助。
根据这个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归纳小结——教师小结。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添表——教师小结。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相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相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能够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实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小黑板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实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实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能够怎样实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实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
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但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
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
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设计完成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氧气+铝——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理解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本节课后2、3题。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相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能够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小黑板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1)助燃性(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