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如:天主教辅仁大学、天主教耶稣会震旦大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等。

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国教会大学还包括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

以及徐汇神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主教辅仁大学,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当年(新中国成立前)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大学):圣约翰(教会大学)、震旦(教会大学)、复旦、光华(圣约翰分离的教会大学)、大夏、大同、沪江(教会大学)。

Ⅰ、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

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

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

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

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

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Ⅱ、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

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

大陆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

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Ⅲ、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

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

1951年在台湾复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

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

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Ⅳ、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

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

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

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Ⅴ、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

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

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

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Ⅵ、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

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

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

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

Ⅶ、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前身为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

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

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Ⅷ、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又称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简称金陵女大。

1913年(民国二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最终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

首任校长为德本康夫人。

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

金女大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参与。

为中西合璧的东方建筑群。

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院系调整中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Ⅸ、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信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

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

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中国化”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较少教会气,更多中国化著名。

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

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

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

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原址上组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淀,沪江精神至今依然常青于黄浦江畔。

X、华中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华中地区几个英美基督教差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

1885年,英国循道会也在武昌开办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

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

1906年,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在湖南长沙开办了雅礼大学。

美国复初会在岳阳也开办了湖滨大学。

1924年文华书院改名为华中大学。

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

1929年岳阳滨湖书院大学部,长沙雅礼书院大学部并入。

1926年上述学校一度被迫关闭。

后来在武昌的文华校园内联合办学,校名为华中大学。

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了教会学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3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XI、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系创建于1915年的一所教会大学,清宣统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Dr.John Goucher)来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几经酝酿、筹备,于民国四年(1915)成立董事会,以俾益知(W.L.Beard)为主席,推选庄才伟(Aduin C.Jones)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学校原址为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东南麓、闽江之畔的马尾区魁岐村福州制药厂(今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

1951年1月,教育部决定接办福建私立协和大学和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建制撤销,成立“福州大学”。

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

1972年,福建师范学院改名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协和大学的优良文化现正由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进行传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成立的“协和文化寻根课题组”得到了福建协和大学校友的支持,使福建协和大学的文化能得到延续。

同时,福建协和大学校友会也设立在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