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相继建立。

清末,公立大学只有3所,而教会大学就有8所。

从民国初到抗日战争中的20年间,在华的教会大学又新建了18所。

到1949年,尚有教会大学21所。

见下图(部分教会大学):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教会大学遭致命打击
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分,而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重创。

这一按照"苏联模式"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影响了几代知识人的命运,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大学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工具,这一论点由于毛泽东的反复重申而成为真理。

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

"并一一点了这些教会大学的名。

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马叙伦开始亲自将这些教会大学,包括他所喜爱和关心的之江大学"送走"。

1950年6月,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
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被迫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

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似曾听闻过的年代久远的学府,最终在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教会与大学:欧洲大学的源头在教会
本部分资料来源: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博文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没有大学的。

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并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而大学的兴起,与神学的传授和教士的培训是密切相关的。

公元800年前后,查理大帝命令每个教会辖区必须建立初级学校。

但一直到11世纪,教育水平依然很低。

12世纪之前,欧洲教育主要以教会学校方式存在。

它的目的在于对教士进行培训,学习读写古罗马的经典作品。

在欧洲,最早的几所大学包括以医学闻名的撒利诺大学、以法学见长的波洛尼亚大学和以神学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

巴黎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

该大学设立于1200年,由从前的主教座堂学校和私立学校合办,法国国王菲利浦认可了师生公会的合法性,1215年,教宗英诺森三世批准了师生公会的行规。

在13、14世纪,巴黎大学声名显赫,人才鼎盛,学校分为四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

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文学院的课程,才能晋升到其他学院修习各种专门知识。

在文学院学生必须接受前面提到的"七艺"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进行专门知识学习的基础。

尽管每间大学的特色不同,但是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

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最早的表现吧。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使得国民教育的职能逐渐从教会分离出来,大学逐渐取代教会成为专门的教育机关。

这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阵地。

更具有意义的是,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各种较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如希腊雅典的学院和中国的书院等,但是,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位等级制度等,却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