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又称"学习的动力"。
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
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
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
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中学生,面临今后巨大的升学压力。
为了解他们在此环境下的学习动力,探索如何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我其余三名同学在商场对12名随机抽取的13岁-17岁的同学进行了口头问卷调查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结果显示,12名同学中约2名同学不了解自己为什么学习.10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的同学中6人是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其余四人是为了父母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压迫,还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
约17%同学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
30%的同学是为了远景目的,20%的同学是为了父母。
这种状况对于保证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是不利的。
1.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2.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
3. 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给以力量,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
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学习,也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明确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
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4. 一般说来,动机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
5.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
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
6.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7.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1.可采用启发式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将问题解决带到具体情境中去,教
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他们充分自主性,当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时,那种成就感会激励他们继续奋斗。
2.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此,在一般情
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给予恰当评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维护学习动机,有效地进行表扬和奖励。
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同时,对于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个体而言,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设置情境使其有成功的体验,以免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激励方式材料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