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例研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例研究一、研究背景新课改提出了“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观点,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后的另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自主探索、自主设计、自主动手操作,制取出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某些性质,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丰富学习情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并在制取过程中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针对学生这些特点,我这一节课主要采用诱导、组织讨论、分组实验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的设计思想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主要把机械、沉闷、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气与乐趣,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目的能得到有效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对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1、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的了解。
2、通过与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及收集方法,从而了解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的一般思路。
3、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等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思路。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认真辨别、耐心操作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形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根据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采用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重点、难点的突破。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突破点:①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通过学生的讨论选择、多媒体演示来确定,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通过讨论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②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通过氧气的收集方法的回忆,将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性质进行对比来确定,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③二氧化碳的制取采取学生分组、教师点拔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耐心操作、细心观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教法: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数:一课时教学用品:实验室H2O2溶液制氧气、KMnO4制氧气、KClO3制氧气所有发生装置相关的仪器、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生活废弃的注射器、小药瓶等碳酸钠、大理石、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六、简述教学过程通过请学生回忆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请学生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套装置激趣,引入新课。
集中学生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
新课引入:实验室如何制取CO2?学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需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
(反应条件、药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应采用的实验装置;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设计意图: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有指导性的帮助。
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学生分组实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总结:〔板书〕(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2) 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注: 1、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导致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2、不能用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碳酸钠代替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他们与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而难以控制,操作和收集都有困难。
3、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 H2SO4 =CaSO4 + H2O + CO2↑其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与硫酸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明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好选用的药品。
通过三个方程式反应条件的比较得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板书〕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仪器选择适当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也可用其它仪器)讨论: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的最佳装置。
自主学习,了解气体制取装置的要求(1)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10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确定的有关内容。
(2)问题:结合实验室氧气的制取装置的确定,你认为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展示部分实验仪器,让学生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在这时我多方面鼓励学生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如饮料瓶、吸管等这些废料来代替实验用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4)让学生根据查阅的二氧化碳性质的资料并结合氧气收集方法的确定,让学生讨论并确定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4、实验探究,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问题1:实验前我们应该先做什么?注意哪些问题?(2)问题2: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板书〕(1)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展示实验装置〔板书〕(2)气体收集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请学生上讲台来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板书〕制取二氧化碳讨论:1.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2.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吗?3.收集气体后如何验满?4.用什么检验二氧化碳?5. 锥形瓶能否用别的仪器代替?〔板书〕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板书〕3. 检验方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板书〕2. 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学生实验: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现象不明显的小组,学生帮忙找原因。
多媒体组装实验装置拓展练习通常状况下,氢气(H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用锌粒(Zn)和稀硫酸(H2SO4)反应在常温下制取它,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
总结: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1)听取学生的小结报告,了解本节的学习效果。
(2)教师小结,通过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的途径。
适时的辅以学案!!七、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抢答)为了使学生能对本节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好。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2) 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1)气体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2)气体收集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3.制取二氧化碳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①连接仪器;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向锥形瓶内装入石灰石(先固后液);④塞紧双孔塞,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⑤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并验满。
4、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5、检验方法──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我主要是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重视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反思《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研究》的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
初中化学九年级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后的另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九年级的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生动活泼,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表现自己,针对学生这些特点,我对这一节课主要采用诱导、组织讨论、分组实验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主要把机械、沉闷、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气与乐趣,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目的能得到有效实现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1、通过与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及收集方法,从而了解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的一般思路。
2、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据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采用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较突出,从后面学生做习题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经过慎重考虑,我没有进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演示实验,采用学生分组、老师点拨的方法进行实验,我觉得整个教学流程思路清楚。
有点遗憾的是在学生分组实验时由于实验老师配的石灰水和盐酸的浓度有一组不合适而导致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的现象不明显,有一组装置的气密性不好而使实验未完成!若分组实验的现象再明显些就更好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两组没成功的小组,学生们帮忙找错误时非常激烈认真,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这节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如果让学生事先预习时再带些合适的家庭废旧品来组装肯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