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微型课题
基于活动元的实验探究学习
二、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
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
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
同时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本课题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三、学情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五单元、第七单元都涉及到金属的反应,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铁、镁、铜与氧气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及锌与硫酸的反应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这些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也有了一定了解。
这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以此为教学起点,通过分类研究、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2)知道置换反应,能对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
(3)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自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酸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学以致用,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难点: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六、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七、学法指导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基本流程:猜想与假设→分组实验→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八、课前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镊子、烧杯、玻璃棒
实验试剂: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稀盐酸、稀硫酸
十、作业布置
《蓉城学霸》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十一、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1、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的反应
2、金属化学性质的运用——判断金属活动性
(1)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与剧烈程度
(2)能否与酸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
3、置换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