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作进展报告一、概况根据国家对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指导方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与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航空航天是国际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航空航天事业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对航空科技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依托企业建立了航空气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该实践教育中心是探索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由学校和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简称“气动院”)密切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由教育部2011年底批准建设。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点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建。
通过重点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本中心可高质量承担相关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形成高校和航空发动机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并推动工程实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共同建立了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组织机构,确定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场地、设备和人员等相关实施条件。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实践要求的教学内容,共同拟订七门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
共同建立了先进的信息工程实验平台,共建了电子装联生产线(表面贴装生产线、插件生产线)。
顺利完成了10名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10名大三学生4周的工程实习,博士后联合培养形式的2人次教师进厂进修。
(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以来,新联电子已承担物联网导论课程的物联网应用领域部分章节的企业教学及现场参观;已成立南航-新联电子工程硕士班,并完成首届18名工程硕士招生入学;正在承担15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实习工作。
建设中心指导教师队伍。
组织新联电子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现校企双方各组织了12人的指导教师小组。
校企间教师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每年都有4名教师在企业从事讲学活动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每年都有5名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从事课程培训与科研活动,并共同发表学术论文。
学校和企业联合制订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结合学校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组织南京新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参与我校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学生在新联电子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
落实学生在新联电子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
二、建设工作进展(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基本建设情况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以下简称“气动院”)沈阳院区专门建设、配置了一间培训教室,已打造办公隔断26个,已能满足高校学生培训的基本教学办公条件。
哈尔滨院区规划出102号平房西侧北面两间房屋,约80平米。
2013年底建成。
中心陆续增加配置实验设备、资料、文献、计算机等,创造更好的学生学习、实践条件。
另外,完善了供学生学习、实习的住宿条件。
这些建设用本项目国拨资金100万,其他为气动院自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以原空气动力学教学实验室为基础,本项目国拨资金100万全部用于配套的0.8米风洞正在建设,预计2013年下半年建成。
经建设和完善,实验室可为《航空航天概论》、《工程力学》课程的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提供认知型层次实验教学,为《流体力学》、《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实验技术》等课程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专业提供基本型和提高型实验教学,并为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实验教学,并为将来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提供优秀和便利的空气动力学实践教学环境。
2、教学情况和取得成效2012年至今,气动院遴选出企业导师26名,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暑期工程实践等工作。
2013年春季,安排实践教育中心的11名企业导师指导7名学生在气动院开展2-3个月的毕业设计工作,所有学生均圆满完成毕业设计任务,2个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为优秀,其余5个为良好。
具体情况如下:13年上半年,南航选派了30名左右的学生在气动院(沈阳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实验课程学习、生产实习和实训,开设了系列实验课程,通过实习和课程教育教学,学生对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有了较好了解和掌握。
南航校内实验室在现有条件下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除了为本专业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创环境,还积极协助本科生科研团队施展才华、实现想法。
宽松灵活的制度建设促进了人才的快速成长,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交流和多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扩展了科研创新的内容。
中心成立以来,从实验教学设备研制、教学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着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进行实验教学变革,完善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丰富了实验教学体系,增设了多项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确实做到亲自动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为广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截止2013年10月,创新实验室已累积接待学生参观实验四百余人次,先后产生本科生及留学生、研究生科创团队12支,完成国家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4项,校级创新训练6项。
其中本科生多人通过创新训练计划的培养,为其继续深造提供了保研和攻读空气动力学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2013年8-10月,利用实践教育中心平台,在中心教师史志伟教授指导下,我校学生团队设计的紫电等离子体无人飞行器,于今年9月荣获中航工业杯第二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创意大奖特等奖。
相信随着本项目的建设完成,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组织管理体系飞行器动力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设计为: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体现逐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设计思路。
具体到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1)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分管副院长和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为负责人,由两个单位分管实践教学的专职人员担任秘书,组织协调实习基地建设和指导教师的人员调配。
(2)成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副教授和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组成实践指导小组,共同协商制定各种计划、方案和制度。
(3)所有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教育训练或开展毕业设计的人员,都按照规章制度召开指导教师动员会、学生动员会、进行安全与保密教育等,并按照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和进行考核。
学校一方的指导教师组按班级配备,每个班级不少于2人,实行动态管理。
2.教学改革情况(1)聘请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设计所的相关专家,参与了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标准和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对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了明确。
(2)学校方面,完成了发动机动态性能测试实践设备条件建设、发动机旋转部件动平衡实践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半物理仿真测试平台、真实解剖航空发动机的声光演示驱动系统、学生教育环境与文化条件(学校部分)等内容的建设。
(3)企业方面,完成了学生生活环境条件建设、学生教育环境与文化条件建设(企业部分,专用教室)、管理员及带队教师环境建设、拓展模块建设。
3.企业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制定了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并在2013年的学生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下厂实习中得到了贯彻执行。
目前,正在进行新一版的企业培训教材编写。
4.成效目前,飞行器动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主要建设内容已经完成,也在学生实验、实践培养环节中发挥了较大作用:(1)在本科生毕业设计方面,企业初步建立了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相关制度,并配套了较好的学生学习、生活硬件条件,由发动机公司设计所的相关专家任联合指导教师,由培训部负责学生的后勤和日常管理工作。
2013年,已经指导了4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效果良好。
在下一年,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学生规模。
(2)在本科生下厂实习方面,企业利用本项目资金及部分自筹资金对软硬件环境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善,目前其硬件条件已经跃居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全国各实践基地之首。
学生宿舍都安装有空调、电风扇,接入互联网,并配备席梦思床垫和全套被褥、蚊帐。
另外,还设置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系统(全频音箱、功率放大器、调音台、会议话筒、投影机幕布、钢制讲台、课桌、椅子、投影机等)和学生讨论室。
2013年,已经有74名本科生赴该中心进行下厂实习,效果良好。
(3)在校内的教学实验条件方面,针对发动机动态性能测试、旋转部件动平衡实践、发动机控制系统半物理仿真测试等方面进行了专门建设,相关硬件系统条件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可依托该系统开展综合实验及研究探索型实验。
目前,已经新开设综合实验2个,共有4个班的学生受益。
(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组织管理体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组织机构(1)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领导小组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
由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副总工程师担任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人保处处长担任副主任,并设秘书1人。
(2)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和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组成实践指导工作组,负责中心的总体规划与建设。
(3)实践指导工作组下设六个与具体实践项目相关的指导小组,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骨干教师和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一线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学生实践活动的直接指导。
(4)另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管理工作组,负责具体教学计划安排、指导教师调配、学生实践过程管理和校企沟通协调等日常事务。
运行机制:(1)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日常运行由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负责,中心主任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担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按照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
(2)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管理工作组每学年定期开展校企指导教师选派工作,召开指导教师动员会、学生实践学习动员会,并组织企业规章制度、安全与保密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