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各位老师:
大家好!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座的所有老师,在您评价孩子和做研究时,最常用的方法与依据是什么?(观察法)那么很高兴今天能够与大家交流学习这样一个话题“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是我于2010年10月23日至10月25日期间,在乌鲁木齐教育学院培训中所学到的一点知识与经验,在此向大家做一汇报的同时,也与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首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幅图画,谁能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大家在描述这幅画的时候都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猜想,也就是说我们在平常观察事物时,会不自主地加入一些感情色彩与日常经验而猜想的内容,而真正的描述应该是什么?
(一个穿着短袖T恤、短裤,留着短发的孩子站在靠背的椅子上,右手拿着剪子斜上方伸出,伸向椅子旁边的盆藤类植物顶端的叶子,眼睛看着向剪子伸向的方向。


虽然我们知道什么是观察,但对观察的含义没有更具体与准确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更深刻的学习一下关于“观察”的一些知识与含义。

一、观察法的定义、意义与原则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包括着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大类。

1、自然观察是指人们对观察对象不做任何变革,只是对它们在自然状态下所呈现的情况而进行的一种观察。

例如观察孩子的户外活动情况、区域活动情况,都属于自然观察。

2、实验观察是指对观察的对象预设“实验目的”、创造“实验环境”,
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中现象的观察。

其实验条件是被严格控制的;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可重复的。

例如我们要分析一个孩子容易被什么音乐干扰。

首先老师要准备不同的音乐,在孩子玩的时候播放,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的音乐孩子分心的时间间隔会不同,最终发现动画片音乐最能影响这个孩子的活动。

像诸如此类的有预设性的观察就是实验观察。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为现实一定的研究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从中收集现象资料,并进行分析。

(三)观察的意义
1、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2、观察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观察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之一。

(四)观察法的使用原则
1、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2、制定观察计划,尽量形成文字计划。

3、尽量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4、规范记录,尽量详细。

二、观察儿童的有效策略
(一)什么时候观察——在观察目标指导下同步观察与置后观察☆游戏与儿童自主活动时
☆其他教师带班时
☆对录像的观察
☆工作中的观察(印象)
(二)怎样观察
确定观察目的、对象与主题
1、确定观察目标
例如:小、中、大班幼儿对区域活动选择偏好的研究
☆区域活动——必须是幼儿完全自主选择的区域游戏。

比如执行“凭卡入区”规则的区域游戏还是否适宜这一研究?
☆选择——选择包括哪些?游戏区种类?游戏材料?游戏伙伴?游戏具体内容?
☆偏好——何为偏好?
☆偏好是潜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

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园本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观念,至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

票号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

☆我们是研究各个年龄班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个性化偏好,还是研究某一年龄段幼儿的群体偏好?(针对偏好的特征)
☆是研究其最好偏好的?还是研究其前三位偏好的?(针对其排列的实质涵义)
☆是只研究其外部行为的表现,还是通过外部表现挖掘其内在的情感与倾向?(针对其定义,也涉及这一研究的目的是用于调整教师教育策略与行为,还是用于了解幼儿的情感与个性化倾向性的满足现状)
☆是只观察其入区的种类频次,还是也观察其停留时间及其操作探索的投入状况?(针对其主观与相对性)
2、确定观察对象——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幼儿为主。

☆如区域选择偏好的研究明显以幼儿为主。

☆如果研究目标是指向幼儿情绪反应的以幼儿为主要对象;如果是研究师幼互动,一般也以教师为第一主要对象,只有当侧重研究互动中教师适宜应答的,则以幼儿为主。

例如:对教师半日活动安排的观察(量化时间序列观察)(1)观察时间点(记录时与分)
(2)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幼儿的活动内容(文字记录)
(3)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幼儿操作实践的程度(相应栏打“√”)(4)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幼儿语言表达的程度(相应栏打“√”)(5)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的活动组织形式(在相应栏目打“√”)(6)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自选程度(记录等级数字)(7)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的活动材料自选程度(记录等级数字)(8)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的活动伙伴自选程度(记录等级数字)(9)该时间点上教师安排幼儿活动的场地(记录类别数字)再例如:半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观察记录(时间序列观察)(1)活动背景(简短文字记录)
(2)活动能够发起人(简单文字记录)
(3)互动事件过程描述(尽量快速、完整、全面的文字记录,事后重点互动内容与方式的描述与分析)
(4)结果:反应敏感性(简短文字记录)
(5)结果:效果(简短文字记录)
(6)结果:幼儿情绪(简短文字记录)
三、怎样记录——描述性叙述与研究主题明确、要素全面与简单易使的表格
将观察格式化,会尽可能包括必要的观察信息。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

适宜的观察记录表格将帮助我们全面、快递、客
观地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情绪,以便与用来指导设计与调整教育活动、教育环境与教育行为。

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方法:
1、当前连续记录——主要对应事件序列观察法与质性时间序列观察法
指观察者速记下正在发生的一切,例如样本儿童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的语言和行为,这种方法还被称为样本记录或者是描述性叙述。

例如:事件序列观察结合轶事观察记录使用的表格
小班幼儿交流与交往过程记录表
样本幼儿:观察教师:观察日期:
观察时间:上午到下午到
质性时间序列观察法使用的表格
2、事后轶事记录——主要对应轶事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类似之
处。

但轶事记录经常是在事件发生后才进行的记录,只简要地描述特定的实践。

例如一般我们写的教师随笔就是此类记录。

再如:数据收集员对师幼互动氛围的印象
观察日期:观察人:
对生活活动的印象
3、评估量表
与观察量表也是相对简单的表格。

用于研究人、课程方案、背景以及环境。

完成评估量表要基于直接观察。

例如:《班级环境质量考核表》
基本设施是否适合幼儿使用?
盥洗设备:
(1)高矮;
(2)有无节约用水标志
(3)有无幼儿洗手程序与规则的提示
(4)有无幼儿能够理解的标识以表明其功用与使用规则。

0、没有1、大多不适合2、一半适合3、大多数适合4、全部适合
四、合格的观察记录的判断标准
1、系统有逻辑:记录顺序与事件顺序一致、正确、全面使用记录表格、笔记清晰、记录日期与开始时间、说明观察的总时间长度。

2、详细:围绕目标、事实信息足够以便他人理解、有无不明确、是否重复记录、有无认为增添细节。

3、真实:如实记录看到(有无猜测与想象)、他人阅读后是否基本不误读。

4、准确:事实准确、时间准确、主管领导是否审阅。

5、非主观判断、无偏见:有无偏见性陈述与主观判断、是否客观而不含价值判断。

6、得到使用许可:使用资料前得到主管许可、得到被观察者、监护者、教养人的许可,最好以书面证明形式呈现。

7、保密:不随意泄露、保存在可靠地方、被观察者与观察环境都应该匿名。

事件序列观察法结合轶事观察记录表
幼儿同伴合作与互动观察记录
样本幼儿:戴眼镜的男孩子,称为TC
合作:在一起为同一目的做事情,且分工合作。

互动:以样本幼儿为主,他与其他同伴以动作、语言、表情、体资等交往的行为。

集体教学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日期月日观察人姓名:
2011年3月2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