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农技培训
讲义
1水稻抛秧技术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60年代于国外发展起来的壹项新的水稻育苗移栽技术。
它是采用钵体育苗盘或纸筒育出根部带有营养土块的、相互易于分散的水稻秧苗,或采用常规育秧方法育出秧苗后手工掰块分秧,然后将秧苗连同营养土壹起均匀撒抛于空中,使其根部随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壹种栽培法。
它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拔秧、插秧传统习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子和秧田、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壹项重大改革。
我国于60年代就开展了常规稻小苗人工掰块抛秧试验,70年代至80年代的初期,于引进日本抛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抛秧技术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迫切需要省工、省力、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
通过农业科研和推广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这项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且应用于生产。
1993年10月,国家科委将“抛秧稻增产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促进了抛秧稻的迅速发展,示范面积和应用范围逐年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且由开始的北方的壹季稻逐步发展到南方稻区壹季稻、双季早、晚稻以及再生稻等,单产也已达到每公顷9000千克之上。
1.抛秧栽培的优越性
(1)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抛秧稻采用软盘育苗,整地方便,抛秧容易,和常规栽插方式相比,壹般抛秧稻每公顷可省工22.5~37.5个,工效提高5~8倍,提早插秧季节。
壹般软盘旱育抛栽每个劳力1天可抛栽0.4~0.47公顷,缩短了栽秧时间,抢住了插秧季节。
(2)有利于稳产、高产抛秧栽培水稻可缩短返青期,促早生快发,尤其是低位分蘖增多,提早成熟,有利于高产、稳产。
据湖南湘乡市农技中心测产,早稻抛植栽培每公顷产量7605千克,比手工插植增加稻谷301.5千克,晚稻抛植每公顷产量7980千克,比手工插植增加稻谷495千克。
(3)省种、省专用种田,且有利于集约化育秧。
抛秧栽培的秧田和本田比壹般为1∶30~50,且秧苗成秧率高,每公顷晚稻大田可省杂交稻种7.5~11.25千克,晚稻省杂交稻种7.5千克,早、晚稻各省90%的秧田。
(4)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湖南湘乡农技中心91~93年双季稻试验,每公顷大田省地膜、拱架等成本150元,省早晚稻种子60元、育秧肥料45元,扣除育秧盘折旧费105元、双季稻可省成本150元,加上增产的效益、节省秧田的费用810元。
推广壹公顷双季稻抛植栽培可净增值960元左右。
2.抛栽水稻的生育特点
抛秧栽培无需手工壹蔸壹蔸地插秧,而是经历壹种由抛到落的过程,抛栽小苗带土、秧根入土浅,田间无行株距规格,抛后秧苗姿态不壹,有直立,有平躺。
因此和移栽稻相比,秧苗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差异,具体表当下:
(1)秧苗活蔸快,没有明显的返青期。
据观察,壹般中小苗抛栽,抛后1天露白根,2天基本扎根,3天长新叶;
(2)分蘖发生早、节位低、数量多,但成穗率稍低。
水稻抛植栽培,茎节入泥浅,分蘖节位低,分蘖数增加,最高茎蘖数明显高于手插秧。
据对杂交晚稻汕优64测定,抛植比插植分蘖节位低2-3个,最高茎蘖数比手插增加30%左右。
(3)根系发达。
抛栽的秧苗伤根少,植伤轻,入土浅,发根比手插秧早。
抛后由于新叶不断发生,分蘖增多,具有发根能力的茎节数迅速增多,发根力增加,根量迅速扩大,且横向分布均匀。
据观察,杂交晚稻威优64抛后3天,抛植比手植的单株白根多5.2条,分蘖盛期总根多31.6%,白根数多27.3%。
(4)叶面积大,水稻抛栽后,前期出叶速度快,总叶片数多,后期绿叶数多。
此外,叶片张角大,株型较松散,田间通风透光性好。
抛秧稻
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较大,据江苏淮阴测定,抛植汕优63最大叶面积指数比手插稻高12.45%,成熟时生物产量高10.89%。
(5)单位面积穗数多,穗型偏小,穗型不够整齐。
据测定,抛植汕优63下层穗占14.1%~19.8%,较手插多2.7%~5.9%,穗数比手插高14.6%。
每穗实粒数107.5粒,比手插少5.1粒,结实率和空秕率和手插相当。
抛秧稻产量比手插稻高10.3%
2、夏季谨防肉鸡新城疫技术
新城疫俗称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壹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存于于病鸡的各个器官、血液及分泌物中,抵抗力较强,但于强烈的直射阳光下很快就会被杀死。
新城疫能够危害各种种类、各种日龄的鸡群,壹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末夏初和秋季多发。
肉鸡发病主要集中于30~60日龄。
症状
肉鸡群发病,开始时出现呼吸道症状,有明显的呼吸道罗音。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鸡开始出现甩头,排绿色粪便。
个别鸡仍有流泪、肿头等症状。
发病几天后,壹些鸡表现为肢体麻痹、瘫痪,最后衰
竭而死。
鸡新城疫往往常和其它疾病综合感染,综合感染死亡率较高。
如果单纯感染,死亡率壹般不超过30%。
防治
预防由于鸡新城疫目前尚没有较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对于鸡新城疫病,目前主要应以接种新城疫疫苗进行预防为主。
①7~10日龄,滴鼻点眼。
②21~25日龄。
于进行滴鼻点眼的同时,颈部皮下注射0.3毫升油性剂苗。
③于发病率小,比较安全、清净的地区,能够施行壹次免疫措施;即7~10日龄滴鼻点眼,同时颈部皮下注射0.3毫升油性剂苗。
治疗措施治疗鸡新城疫,壹般采取以下针对性治疗措施,其方法是:①40日龄前发病:可用4倍量的LASO-TA疫苗肌肉注射,第二天用恩诺沙星饮水。
②45日龄后发病;由于紧急接种以无实际意义,所以只能采取以下俩种措施:壹是提前出栏。
这是最好、最经济的措施。
二是同时应用病毒唑和氧氟沙星进行治疗,连用5天。
或许能够抑制住病情,但几率甚微。
3、母畜疾病治疗方法
家畜乳涌
于繁殖母畜(牛、马、驴、猪、羊等)的饲养过程中,有的农户把母畜产后“无乳”和“少乳”见作是病,而不把“乳涌”当作疾病对待,这是不对的。
因为母畜产后乳汁旺盛,涌流不断,是气血外脱的表现,这也是壹种疾病。
如不进行治疗,日久母畜逐渐瘦弱无乳,影响健康和子畜的成活。
治疗方法:①当归100克,黄芪100克,党参75克,升麻50克,柴胡50克,白术75克,广皮50克,甘草25克,水煎服,日壹剂。
②生麦芽600克,水煎服,日壹剂。
③生麦芽500克,川牛夕75克,水煎服,日壹剂。
④大枣250克,煎汤后混发面引子200克,然后再用适量开水冲服,日壹剂。
家畜少乳
母畜分娩后少乳或无乳,是饲养户感到到较头疼和烦恼的事情。
为保证仔畜的成活,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供大家选用。
治疗方法:①猪蹄子4个,加水煮汤,壹次喂服。
②家畜胎衣1个,洗净捣碎水煮,壹次内服。
4、食用菌集约化栽培技术
原料集约化集约化生产主要体当下省时、节能、低耗、高效上,原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如平菇是食用菌中最容易栽培的壹种菇类,栽培方法简单,方式多样,其中成本低、操作简便的生料栽培是首选。
培养料有生料栽培和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就是培养料未经过高温灭菌,壹般采取堆制发酵的方法。
即将培养料拌水适度后,堆成堆,用塑料布盖上,让它自然升温,每次料堆中心温度达60℃,将边缘的料翻到中间,继续堆闷,让它再自然升温。
经过3次后,即可接种装袋栽培。
通过控制壹定的碳氮比和高温环境条件,可有效抑制杂菌繁殖,促进平菇快速生长。
装袋集约化通过栽培试验比较,发现塑料袋规格为18厘米×45厘米(装料后长为30cm),装干料0.6千克的为最好。
于装袋方式上实行三层菌种俩层料,即俩头各铺壹层,中间夹壹层菌种,比较适合集约化生产。
管理集约化和常规栽培不同的是,集约化栽培技术采取的是定位出菇法。
平菇等从装袋时预留的增氧孔处出菇生长,可有效防止菇蕾于生长过程中因争夺养分而形成大量萎缩,造成养分无谓损耗。
同时常规敞口出菇,菇丛过大、死菇多,菇质差。
而定位出菇法,不敞袋口,菌袋的水分蒸发量少,由此实现集约化的栽培管理。
5、耕牛的饲养技术
住暖舍入冬前修缮好牛舍,安好门窗,堵严透风的地方。
牛舍北面用作物秸秆搭设风障,天气较冷时,门窗早晚吊挂草帘,以遮挡寒风。
对瘦弱年老的牛,可用破麻袋片披于身上保暖。
牛舍内的垫土、垫草要勤晾勤晒勤换,保持温暖干燥。
天气晴朗时,中午前后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定期用10%生石灰水或30%草木灰浸出液消毒牛舍。
喂花料要多种饲料搭配喂,除喂足粗饲料外,仍要补喂足够的精料,且适当增喂壹些胡萝卜、大麦芽以及骨粉、食盐等,以补
充牛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喂养要定时定量,少给勤添,让牛壹气吃饱。
饮温水每天饮温水2次~3次,水温以接近耕牛体温为宜,防止用过热或过冷的水饮牛。
细呵护每天刷拭牛体1次~2次。
于晴暖无风的中午,可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放牧,让耕牛边活动,边采食,边晒太阳,增强其抗病能力。
冬季耕牛易患寄生虫病、风湿病和消化道疾病,要加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