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家庭教育中的暗示教育法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是要求了,但孩子不按照我们说的话去做,我们不要一味的抱怨孩子,而是要去找方法。
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是鼓励等等方法。
家庭中的暗示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暗示
即把自己的意思直接提供给孩子。
例如,涵涵的妈妈发现涵涵没有洗手就准备吃饭,便笑着对涵涵说:“吃饭前洗手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妈最喜欢这样的孩子。
”涵涵二话没说,就欢欢喜喜地把小手洗干净了。
2、间接暗示
间接暗示是指把自己的意思借助其他事物或行为间接
地提供给孩子。
例如,红红这两天吃饭常常把饭粒掉在地上,妈妈发现了,一声没吭,随即放下自己的碗筷,蹲在地上捡饭粒。
红红见妈妈这么做,顿时脸红了,也放下碗筷捡饭粒。
3、反暗示
这是外界刺激物的暗示引起相反的反应的一种暗示法。
“激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例如,上幼儿园大班的浩浩,闹着要妈妈陪着睡觉,他爸爸在一旁说:“哟,浩浩昨天还不服
是…胆小鬼‟,怎么今天就成了…胆小鬼‟了,连一个人睡都不敢?”这种巧妙的反暗示,往往能起到正暗示所起不到的作用。
暗示可以有人施授,也可以创设情境来施授。
家庭的环境暗示,也是对孩子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
暗示教育的魅力在于,家长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当面斥责孩子,而是用暗示、诱导孩子去思考和领悟,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因而既不会使孩子丢面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也不会破坏家庭气氛,这不会使孩子萌发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要善于捕捉暗示教育的时机,创设暗示教育的情境,灵活地运用暗示教育的机制。
当然暗示教育法也不是万能的,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脾气以及错误类型等,只有掌握了灵活性和主动权,方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3种家庭教育中的暗示教育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相信这是不少父母都在烦恼的事情,那么,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接下来一起看看以下相关介绍吧!
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1、转移注意力
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
宝宝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宝宝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宝宝都非常生气。
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既让宝宝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2、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
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
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3、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
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著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拚命压制著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
4、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
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
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
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5、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
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
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
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
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以上就是关于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小方法教出好脾气宝宝的介绍,看完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吧!
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十个误区
有很多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十个误区,那究竟是哪十个误区呢?现在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家长们看过之后可要及时改过来哦。
1、“只要身边有人照看就好”
很多华人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照看,没有危险就好。
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接触、拥抱、关注的目光、有人和他说话……有些华人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会思维迟缓,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
华人父母爱面子,又想鼓励孩子上进,于是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把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只能给自己带来不满和痛苦,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比较心理也可能导致家长之间的难以相处。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也就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于是,不被尊重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
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等等。
4、给孩子指定发展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设定的路上走。
即使孩子并不适合,也不喜欢。
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
在这些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和谐关系被牺牲。
5、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前程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但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
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7、认为孩子应该把全部时间拿来学习
有调查显示,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
通过处理家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增强,长大后比较能面对挫折。
华人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事,也就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分担责任和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
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
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
9、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
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父母不该把爱当作对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挡箭牌。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华人父母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并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
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命运赐予的享受。
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们成长的乐趣。
以上就是关于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十个误区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