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的合理选配
1.碳、硅、碳当量
灰铸铁的主要成分是铁、碳、硅。
碳和硅对灰铸铁的显微组织及最终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下图是由C和Si的不同含量对直径30试棒的组织的影响,我们所要的高强度高碳当量铸铁,其C和Si含量应在Ⅱ区,即珠光体+石墨的灰口铸铁区,生产上多是通过调整和控制碳硅含量来获得所需的铸件牌号和性能。
硅是铸铁件中产生石墨的基础,含硅量越高,亚共晶铸铁越接近共晶点,在按稳定系统结晶条件下,灰铁的石墨量越多,机械性能就越低。
反之,在碳含量减低,远离共晶点时,结晶间距加大,而初生奥氏体越多,使基体骨架更为坚强,在不产生枝晶间石墨条件下,铸铁性能就提高。
硅是强烈的石墨化元素,它的作用要比碳大,硅能使Fe-C合金的共晶点和共析点向上,向左移动,使铸铁件能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共晶和共析转变,从而促进了石墨化。
生产中采用碳当量(CE)来综合考虑碳和硅对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碳当量实际上表示铸铁的实际成分离共晶体的远近,当CE=43%时,表示这种含硅铸铁成分是共晶成分,提高碳当量能使石墨变粗数量增加,抗拉强度,硬度下降,反之。
降低碳当量能减少石墨数量,细化石墨,增加初生奥氏体,从而提高灰铸铁的力学性能。
碳当量:Ce=C+1/3(Si+P)
而在欧洲常用共晶度Sc来表示铸铁的实际成分与共晶点的远近,Sc=1,为共晶铸铁,Sc<1与亚共晶铸铁,Sc>1与过共晶铸铁,Sc=C÷(426-0.312Si-0.27P)或简化为Sc=C÷[4.3-1/3(Si+P)]
经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统计,获得铸铁的抗拉强度与CE或Sc的关系为:
抗拉强度=10.000(K-2CE)xf1Xf2 (1)
其中,K=11.80(直径22试棒)k=11.50(直径30试棒) k=11.00(直径50试棒)CE=碳当量,f1,f2……合金元素因子
其计算结果为英寸磅(psi)1psi=0.006894Mpa
或抗拉强度=981-785XSc 简化为:抗拉强度=1000-800Sc (2)
也可由图查得CE与抗拉强度的关系
40
30
20
直径为30mm的铸态灰铸铁试棒的抗拉强度与CE关系
用公式(1)或公式(2)依碳当量及共晶度计算得出的抗拉强度就是众多数据统计出
来的经验式,也可以说反映出了正常的工艺技术水平下得出的机械性能,如果我们的
强度低于这个水平,说明我们工艺水平低,而高于这个水平,说明我们的工艺先进,
无论是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是一流的,所以可用成熟度来衡量。
用在直径30mm的试棒上测得的抗拉强度值和用共晶度算出的抗拉强度之比,称为成熟度,它用下列经验分式来计算:
RG=Rm测÷(981-785XSc)X100%或简化为
RG=Rm测÷(1000-800Sc)X100%
RG------成熟度(%)
Rm测----从直径30mm试棒测得的抗拉强度(Mpa)
Sc------共晶度
2,硫,锰
硫和锰是传统的五大元素。
在铸铁中有重要作用,可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
也很多,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搞明白,鉴于铁中硫和锰对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作用,
机理又很复杂,目前认知又很有限,所以美国AFS于2012年启动了一项新的课题,“锰和硫对灰铸铁性能的影响“,主旨是根据热力学原理,分析研究灰铸铁中硫和锰
的关系,确定凝固时,自由硫的作用,课题目标四项:1,认识硫锰含量与不同截面厚度的铸铁件强度之间的关系,2.进一步认识硫和锰与石墨组织的关系,3.研究如何通过平衡硫和锰含量以提高厚截面铸铁件强度,生产高牌号铸铁件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合金。
4.力求对硫在铸铁中生核及凝固过程中的多种作用有更好的认识,按规定本课题应在2014年底结束,并要在AFS年会上发表,可惜在2015年会上只讲了实验过程,并未
发布实验结果,可见对硫和锰的影响因素还没有完成研究。
目前国内对硫和锰的影响,都趋于要一起考虑但到底硫和锰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硫
和锰怎么配对,意见尚不统一。
BCIRA活页文选6指出:一般来说,只要符合硫含量按下列计算值,被锰充分地中和
原则,这两种元素的含量要尽可能低,其公式为:
Mn%=1.7XS%+0.3%
如果按目前合成铸铁的配比,熔炼出来的硫一般在0.04%以下,如果按0.04%计算,则Mn含量应当为0.368%。
最近美国新出版的金属铸造原理指出硫影响,需要考虑锰的反应,锰和硫的关系应按
以下原则:
1.7XS%=Mn 锰和硫反应的理论值
1.7XS%+0.35=Mn 是促进珠光体组织的锰含量没有对硫提出含量要求
美国R.B.Gundlach基于热力学计算,在灰铸铁共晶温度下(1160摄氏度)平衡常数(Mn%XS%)大致等于0.03,1973年,美国俄亥俄州西储大学的J.E Wallace,从优选硫量的角度,用不同硫量试验在硫和锰的乘积(Mn%XS%)为0.03左右时,出现抗
拉强度的最高值。
美国Wisconsion大学的C.R.loper等也对锰和硫在灰铸铁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1988
年得知,抗拉强度最高的铸铁硫锰的乘积(Mn%XS%)都在0.04左右,看来由平衡
常数(Mn%XS%)来控制灰铸铁中的硫锰含量是一项可取的方式。
日本资料认为,Mn0.4%,S%0.03%时强度达到峰值,去年11月我到日本铸造厂参观,座谈时间到高强度铸铁的成分控制时以保密为由拒绝回答,但在参观现场时我去实验
室查阅,,他们的HT250、HT300检测记录时,确实锰含量为0.4-0.5%,硫在0.04%左右。
林州一铸造厂,生产HT275灰铸铁以电梯新产品铸件,锰含量按照1%,硫含量按照0.08-0.10%控制,结果铸件渣孔严重,,200炉没有浇出合格铸件,我建议将锰含量
降至0.4%,硫就按照0.04%,结果,产品合格了。
一汽在生产汽缸体汽缸盖时,原锰含量0.8-1.0%硫0.06-0.08%,但通过实验,高锰
不但不能增加强度,反而降低了强度,所以现在硫0.06-0.08%锰含量控制在0.5%。
到底硫和锰按照多高的含量合适,建议大家去实践解决,我个人倾向于低硫,低锰。
硫不能低于0.05%,或0.06%大多提出最好为0.06-0.08%是基于需要硫生成硫化物来作为异质晶核为根据的。
国外是在生产合成铸铁时认知的,我国是从二汽成为BCIRA海外会员带回的技术资料上了解到这一技术的。
但我认为孕育不良的解决办法,不只增加了硫这一项,还可以用合适的孕育剂,用碳化硅作为预处理剂来解决。
因此
只要石墨形状良好,应尽量减少含硫量,,因为合成铸铁0.04%也没问题,只要在熔炼温度,保温和化学成分,得到控制下,通过孕育作用应可以解决孕育不良的。
因日本喜欢用SiCa合金做孕育剂低硫的孕育效果也不错。
至于锰含量,因现在废钢中的锰含量越来越高一般已达到1%左右,有的高达2%,在用合成铸件生产时,锰含量已达到1%左右,因此在生产韧性球铁时,还提出了脱锰要求,而在生产高强度高CE灰铸铁时,高锰对抗拉强度的影响又如何?和硫的搭配结果又是怎样,因此对高锰灰铸铁进行了研制,日本岩手大学的工学部的崛江皓等数年前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工作,课题要点是:对三种常用的灰铸铁进行试验,试验铸铁的碳当量分别是4.4%,4.0%,3.6%相当于国标标准的HT150、HT250和HT350等牌号,每一种铸铁都将锰含量提高到2.0%并配加不同的硫含量,使锰和硫的比例分别为5、10、20、50、和100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1.铸铁成分,熔炼工艺和试样的制备。
试验用铸铁的成分,配量接下表
试验用铸铁在感应电炉中熔炼,每次熔炼3公斤,炉料由高纯生铁、电解铁、75硅铁、锰铁和硫化亚铁组成,以力求避免干扰元素的影响,炉料熔清后,升至最高熔炼温度(1480摄氏度),温度降低至1450摄氏度时,加入硅钙合金进行孕育处理,孕育加入量加硅0.3%计算,各种试样的浇注温度为1400摄氏度。
2.锰硫比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锰含量为2的三种灰铸铁,锰硫比对抗拉强度的影响范围表,实验用灰铸铁成分及锰硫比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抗拉强度(Mpa) 20 50 100 Mn/S对三种铸铁抗拉强度的影响
由上图可知。
Mn/S比为5时,抗拉强度很低,随Mn/S比增高抗拉强度明显提高,Mn/S比提高20后,基本稳定,高锰铸铁中,硫不宜高于0.1%含锰2%的铸铁,比常规灰铸铁,(Mn0.7%)高100Mpa,金相对比,常规铸铁比A型石墨为主,在少量D 型石墨还有C型石墨,可能炉料中生铁用量多,含锰2%铸铁,全部为A型石墨,珠光体明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