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国际法讲义导论

1 国际法讲义导论

国际法教材:1、马呈元主编:《国际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周忠海主编:《国际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3、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2007。

4、邵津主编:《国际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其他参考资料:1、《中国国际法年刊》,1982——。

中国国际法学会2、《奥本海国际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奥本海:伦敦经济学院讲师,剑桥大学惠威尔国际法讲座教授第九版:詹宁斯(国际法院法官、院长)瓦茨(英外交与联邦部)网上资源:1. 美国国际法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2. 欧洲国际法期刊:Th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3. 国际法协会: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4、联合国:1、导论2、国家论3、领土4、个人5、国际争端的解决6、分论:条约法、海洋法、空间法、国际组织法、外交和领事关系法、人权法、战争法、人道法、国际刑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厚——薄——厚”读书法2013年本校考研初试命题范围:国际法学(40分):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基本理论);国际私法(国际私法理论与制度、法律适用、国际民事诉讼、国际商事仲裁)。

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含WTO)、国际投资法、国际技术转让、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

2013年复试命题范围:国际法学专业——国际公法方向国际公法基本理论、分论(战争法除外)第一节概述参考书目:王铁崖著:《国际法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一、名称1、格老秀斯(Grotious):国际法之父(创始人)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Jus gentium (万民法)和Jus civile (市民法)2、International Law (国际法)——边沁(英国)——1789年《道德及立法原理绪论》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和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Conflict law,国际私法)二、概念三、特点(与国内法相比较)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法律体系。

1、主体公认的国际法主体: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个人?2、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3、制定:协议制定;国际条约或国际习惯4、实施:法律拘束力与强制力,自觉、个别或集体行动四、作用1、判断国际是非的标准,国际上的行为规则;2、确定国家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3、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自我约束的一种法律依据;4、国际裁判的法律依据。

如何理解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法是不是法律?1、没有国家公然宣布不存在国际法2、任何国家的宪法都会遵循国际法3、任何国家的外交部都设有法律部门4、国家之间一直在签订和履行各种条约5、国家在国际法方面的实践被不断编纂成册李居迁:“国际法——变动世界中的公平与正义”,载于:《清华法治论衡》 2005年第1期。

五、效力根据:指国际法具有法律拘束力或法律效力的依据.1、自然法学派:法律本身是自然法,实在法的效力来自自然法,国际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

17、18世纪,普芬道夫自然法的重要性也许不在于解决一个文明出现的正常问题,而在于它有助于决定什么才是一个文明的法律制度。

——波斯纳《法理学问题》2、实在法学派:国际法是实际存在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国家承认、同意、意志宾刻舒克、马顿斯、奥本海、李斯特3、折衷法学派(格老秀斯学派):自然法和国家的一般同意新自然法学派4、社会连带学派狄冀、波利蒂斯连带关系——共同需求——相互合作——国际法5、规范法学派凯尔森一切法律规则的效力都出于上一级的法律。

国际法的根据取决于国际法中的一个最高规范——人类的正义感或法律良知。

新实在法学派6、权力政治学说施瓦曾伯格国际政治支配国际法,国际法效力根据存在于国际政治中,势力均衡是国际法存在的基础和国际法根据。

7、政策定向学说麦克杜格尔国际法是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其效力取决于国家对外政策,政策的实施要靠有效控制。

实力强的国家的外交政策处于支配地位。

中国学者的观点:国家之间的协议或承诺1、从国际法的调整对象、制定来看,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国家是制定者,只有国家间协议,才具有拘束力2、这种协议通过一定立法程序,成为各国遵守的规范。

3、协议是各国遵守履行国际法的根据。

第二节国际法的历史发展1、刘达人、袁国钦著:《国际法发达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

2、杨泽伟著:《宏观国际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一、古代国际法特点:不系统性、宗教性、地域性。

具体内容:缔约、战争、结盟、使节制度等。

二、近代国际法(一)形成的标志——《威斯特伐里亚和约》1648年,Westphalia公会召开,签订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1、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2、承认各国享有独立主权,初步确立了领土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3、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二)影响近代国际法发展的其他因素:1、Hugo Grotius (1583-1645)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资产阶级革命3、国际会议和国际法的编纂: 1899、1907年海牙和平会议。

国际法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地。

三、现代国际法(一)一战后1、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 )第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2、国际常设法院(The Permanent Court of Justice)第一个国际司法机构3、1928 年巴黎非战公约(Kellogg-Briand Pact)《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第一次在法律上废弃战争(二)二战后1、民族解放运动形成新国家——主体、基本原则2、国际组织——主体、编纂、国际组织法3、国际经济关系——新的分支4、科技发展——新的分支、原有规则的变化国际法的发展:1、主体的类型和数量2、调整对象和范围3、国际法基本原则4、国际法的内容5、国际法的编纂【21世纪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1、影响因素:全球化、网络、生物技术、环境恶化、国际犯罪等2、国际法的全球化国际法适用的全球化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法来调整国际法向国内法渗透3、国际法的具体内容正在发生变化主权问题、国际环境法、海洋法的新发展、国际刑法、人权的保护(国际人权法)、国家合作、国家豁免问题、国际法律责任制度的发展等。

四、中国与国际法1、1839年,林则徐曾将瑞士Vattel 的国际法著作几段译为《各国律例》。

2、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国际法是其中一卷。

3、1899年,清政府接受沙俄的邀请,派驻俄公使杨儒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一次和平会议。

4、1864年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把美国惠顿1836年《国际法原理》译为《万国公法》。

《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李鸿章:“公法者,环球万国公共之法,守之则治,违之则乱。

” ——积极派张之洞:“夫权力相等则有公法,强弱不侔法于何有。

……” ——消极派6、新中国成立后对国际法的贡献。

王铁崖(1913-2004)清华大学法学士、硕士;北京大学国际法教授;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 国际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国际法研究院院士;世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国际法学会历任会长:宦乡、王铁崖、曹建明、李适时第三节国际法的主体一、概念:也称国际法律人格者,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且能进行国际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权益的实体。

条件:1、直接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的能力3、国际求偿能力李浩培:国际法主体是其行动直接由国际法加以规定因而其权利和义务从国际法发生的实体。

——个人有可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二、主体的范围1、国家:基本主体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处于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地位。

2、争取独立的民族:向国家过渡法律基础——民族自决权,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民族有权争取建立民族独立国家,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

3、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相对于NGOCASE:执行联合国职务时遭受伤害的赔偿案(Advisory Opinion on the Preparation for Injuries Suffered in the Service of the UN,ICJ,1949)问题:(1)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能否提出国际请求赔偿(2)如何协调联合国与国籍国的权利4、其他类型的主体:个人(包括上述三类以外的所有实体,如自然人、法人、NGO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63年,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绿色和平组织(1970年,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个人是否是国际法主体的争议:——国际法主体的标准及界定问题能够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并有能力通过提起国际请求来维护它的权利。

1、人权保护——国际人权法2、惩治国际犯罪——国际刑法3、国际法庭的个人诉权——欧洲人权法院、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4、国际经济法——WTO5、国际环境法辛崇阳:“对国际法主体的界定标准及其内容的再思考”,载于《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4期。

第四节国际法的渊源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1、指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2、指国际法作为有效的规范,即国际法的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是国际法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一、法院对于陈述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子)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规定者。

(丑)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卯)在第59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和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者。

二、前项之规定不妨碍法律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ex aequo et bono)原则裁判案件之权利。

三、各种渊源:(一)国际条约(international treaties)——主要渊源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根据国际法签订的书面协议。

分为造法性条约(一般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特别条约)。

1、造法性条约:主要事项涉及世界各国的条约,缔约国多为世界上多数国家,能创立一般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

2、契约性条约:两个或几个国家为特定事项缔结的,只在当事国间适用,只为当事国确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不管是造法性条约,还是契约性条约,只要是合法有效的,都是国际法渊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