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戏剧
• 三十年代初的“爱美剧”倡导与“小剧场运动” • 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后来风行于英 德荷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 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与日本)现代戏剧的帐幕, 在戏剧观念、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 宋春舫1919年《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长文 •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成果: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 体制,核心是以导演(“舞台监督”)制取代“明星制”,以导 演为中心;二、提出与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 体系和模式,即“第四堵墙”理论,强调生活的原态。 • 1924年洪深改编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作了示范性的努力, 成为一次“经典性的演出”。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对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以一个戏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 中的戏剧因素,结构成为具有“喜剧趣 味”的剧作。
2、讲究戏剧的结构。他的喜剧通常采 用“二元三人”的模式。出其不意的结 局造成极大的喜剧效果。
3、机智俏皮的戏剧语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二元三人模式: 即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通常由 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二元 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则起着结构性的 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 某种契机。
1917至1918年,《新青年》发动 “旧剧评议”。
钱玄同、周作人、傅斯年、刘半 侬、欧阳予倩等的态度主张。 外国戏剧理论与创作的翻译、改 编,“易卜生专号”。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本时期被翻译介绍到国内的西方剧作: • 剧作家:莎士比亚、易卜生、萧伯纳、泰 戈尔、王尔德、高尔斯华绥、斯特林堡、 其他被译介的剧作家等1917梅特林克、霍普特曼、契诃夫、安特莱夫、 1924 果戈理、托尔斯泰、席勒、莫里哀 •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象征派、 未来派、表现派、唯美派、新浪漫派
2.着力表现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逐。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二、抒情性和戏剧性有机结合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戏剧创作的两组有所交错的形 象系列: 一、艺术家形象
二、孤独的漂泊者形象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参考文献资料: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三块钱国币》:
抗战期间的独幕剧, 主要嘲讽国民党上层人 物视钱如命以及警察等 趋炎附势、偷鸡摸狗的 丑态;剧本生活气息浓 郁,构思奇巧,对话妙 《三块钱国币》剧照1939年 趣横生。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妙峰山》:
“土洋结合”而又不伦不类的 “王老虎”形象,寄寓了作家的理想; 将中国传统的侠义性格与英国式的豁 达、幽默的绅士风度相结合,以建立 现代中国人的新风范。妙峰山是作家 理想中“现代中国”的雏形与象征。 这反映了“抗战”与“建国”并提的 社会思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以描写中上层知识分子和市民生 活趣味见长。
常以委婉的笔法嘲笑知识分子和 市民生活中的落后和虚伪。 语言幽默俏皮,结构巧妙。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幽默喜剧”的特色:
不追求主题思想的明确性和社 会现实意义; 侧重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 态矛盾中内在的喜剧趣味; 结构巧妙、语言简洁,富有幽 默感。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1926年“趣味性”的国剧运动:
郑伯奇:《抗争》
熊佛西:《洋状元》 余上沅:《兵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 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 苏泰兴人。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蜂》。 抗战开始后,随研究所西迁昆明。1940年到 香港。香港沦陷后,携眷逃出,在广州遭汪 伪软禁。汪伪政府曾约请他去南京任职和中 山大学任教,均遭拒绝。后化装逃出广州。 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初辞去物理研究所所 长职务,赴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曾去台湾 大学任理学院院长职务5个月。9月仍回山东 大学执教。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1974年4月4日逝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陈大悲:《幽兰女士》 从一个家庭着眼来分析社会问题, 剧本涉及到了反对封建婚姻、“新” 派的堕落、官僚家庭的丑恶、劳工的 苦楚等一系列问题,但剧本把解决问 题的关键归结到了人性、天良的发现、 人的道德的完善上,这都与当时的社 会思潮息息相关。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欧阳予倩(1889~1962),著名戏剧、 戏曲、电影艺术家,中国现代话剧创始 人之一。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 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 演角色。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 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 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同年加入南社。 一生创作话剧《泼妇》等21部,戏曲27 部。创作改编和修改过的戏曲剧本不下 50部,他的剧作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 有与时代脉搏相通的进步倾向。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洪深 ,作为一位留
学美国而曾专攻戏剧 艺术的科班出生的剧 作家,他这一时期最 有影响的独幕剧作品 是《赵阎王》。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二节
田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1898.3.12—1968.12.10),原 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 人、汉仙等。湖南长沙人。话剧作 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 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 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的 奠基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 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 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义 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
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致死。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自称“中国未来的易卜生” 深受西方新浪漫主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以现代非 理性哲学为美学基础、与传统写实 主义相对抗的多种现代主义流派, 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 未来主义、精神分析主义等等。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与 《获虎之夜》: 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表现小资 产阶级知识青年不满封建压迫的反 抗性,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也反映 了他们未找到正确出路时的感伤情 绪,抒情气氛较重。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 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 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 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实 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思想内容上——感应着时代思想解 放与个性解放的节拍 1.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孙庆生:《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
侍桁:《西林独幕剧》
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 孙庆生:《丁西林研究资料》 陈瘦竹:《论田汉的话剧创作》 陆炜:《田汉剧作论》
1923年,洪深加入,建立了严 格的导演制和排演制,摆脱了长期 以来在台上说教的方式,重视艺术 的感染力量。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海戏剧协社对当时非职业剧 社和学生演戏有较大影响。1924年 的《少奶奶的扇子》是最受欢迎的 一次。剧本由洪深根据王尔德《温 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
陈独秀
1904年9月,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 中国第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戏剧刊物 《二十世纪大舞台》。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文明戏: 春柳社1906年在日本排演 《茶花女》第三幕; 1907排演了根据林译小说 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 录》。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获虎之夜》:
独幕剧。
1924年连载于《南国》半月刊 富农女儿莲姑、流浪儿黄大傻
青年人的恋爱悲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获虎之夜》的特色:
1.浓重的抒情气氛 2.喜剧开场悲剧结局的鲜明对照
3.湖南山区浓厚的地方色彩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江村小景》、《苏州夜话》: 抨击黑暗现实、揭露军阀罪恶, 标志着田汉剧作向着现实主义道路 的转变。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丁西林的戏剧观 1.闹剧是一种感性的感受,喜剧是一种理性 的感受;感性的感受可以不假思考,理性 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闹剧只要有声有 色,而喜剧必须有味;……闹剧的笑是哄 戏剧观 堂、捧腹,喜剧的笑是会心的微笑。 2.不是惩恶扬善,而是以喜剧家的直觉发掘 生活中的喜剧因素,是“无事的喜剧”, 没有高下优劣,只是观念态度对事物的认 识角度不同形成的差异。追求和谐互补和 相对的合理。
–统计自当时26种报刊、4家出版社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 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 人。创办《戏剧》月刊。
主张“艺术上的功利主义”, 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海戏剧协社:
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 社员应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等。
“小剧场”运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胡
适:《终身大事》(1919年)
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 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亚梅留 学归来,自主选中了多年在一起的朋友陈先 生。田太太却求签算命,说命相不合、八字 相克,因此反对。最后亚梅趁父母离屋吃饭, 留下字条出走。留言说“这是孩儿的终身大 事,孩儿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坐了陈先生 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