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文学常识 PPT
欧阳修的《采桑子》
第一首: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 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 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第三首:画船载酒西湖好,急 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 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 湖中别有天。
第四首: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 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 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花间词特点:以歌咏男 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 要内容,以红楼翠阁、 闺房帐帏为主要背景, 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 为主要风格特征。
南唐词: “二主一相”,即: 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 延巳。
李煜词冲破了花间藩篱,在词 坛上独开出一片新的题材领域。 他的词以白描手法,抒真挚之 情,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分析
所谓意象,即是包含了很多主观情意的客 观物象。其中的“意”是主观的,精神的; 而“象”则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象是在 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到了唐宋 时很多意象所包蕴的“意”都已经固定下 来。
长亭
长亭是送别的地点。古代人在送别
时要祭祀路神,古有祖席这个词。 所谓祖席就是送别的宴席。送别既 然有宴会,必定也有设宴的地点, 这个地点就经常表现为长亭。因为 古代人们的出行一般是水路和陆路。 当时的陆路上都设置了亭子,供人 们休息或是送别用。有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的说法。长亭这样一个 送别的主要地点,也就逐渐成为送 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一直到 近代,人们还经常用这个词表示送 别。
四、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据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是一首颇有咏 史意味的词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 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 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柳永的咏史怀古词
《西施》: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 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正恁朝欢暮宴, 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捧心调态军前死, 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 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
南浦
南浦是水路送别的地点。南浦成为送 别诗词的常见意象,要从屈原的《九 歌》说起。《九歌·河伯》中有“子交 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的句子。 此后,经过江淹的《别赋》之后,南 浦开始在送别诗词中大量出现。南朝 时期,南浦的意象在诗歌中逐渐多起 来。到了唐代,南浦成了送别诗词中 的常见的意象。到了宋代的送别词中 出现的就更多了。看到这个词就自然 会联想起离别,以至于唐代教坊的 《南浦子》曲,宋代词牌中的《南 浦》,都常被用来写离别的伤感悲哀。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 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 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门外酒旗 低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危栏,红日无言西下。
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词
《桂枝香》也是以六朝兴废为题材的咏史诗。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 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 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第三个时期以苏轼词为代表。“以诗为词” ,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第四个时期以周邦彦为代表。集婉约词之大成, 流风远韶,对南宋后期的词坛影响极大
李清照——一颗 璀灿的明珠,在 两宋词坛上、乃 至整个中国词坛 上熠熠生辉 。
南宋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辛弃疾词风:或壮声英概,凌 厉无比,具有跃马挥戈、坐啸 生风的气象;或抒发壮志难酬、 英雄失路的愤恨,感慨苍凉, 沉郁顿挫。同时,他又能摧刚 为柔,以雄豪之气驱使花间丽 语,温婉蕴藉。
北宋的词,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是宋初令词为主的时期,以晏殊、欧阳修 为代表。词的体制和题材,与《花间集》相 近;词风清丽闲雅,不出南唐窠臼 。
第二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内容上有新扩展, 开始描写都市风光,抒发羁旅情怀;在体制 上则突破小令的格局,或将本为短小的令词 衍为长调,或干脆自创新腔,以赋体作长调, 词的风格上能雅不避俗,蕴雅于俗,俗不伤 雅,雅俗并陈,故而雅俗共赏 。
苏轼的咏史怀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 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
“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 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 (温庭筠),严妆也;端己(韦庄), 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萌芽于隋唐之际的词,在唐代民间的沃壤中 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盛唐、中唐文人已染指 填词,渐成风气;及至晚唐五代,词已经相 当成熟,作为韵文中一种独立的新体,在诗 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辛弃疾是南宋最重要的词人,他的咏史怀古
词写得极具特色,成就相当高。他的许多咏 史怀古之作,吊古伤今,于史事的吟咏中寄 托作者的怀抱,咏史和咏怀结合得十分完美,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正是南宋咏史词的特 色。
《八声甘州》为读《李广传》有感而作:故将 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 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 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 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 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 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范仲淹的咏史怀古词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昨夜因看蜀志, 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 徒劳心力, 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 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 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张昪的咏史怀古词
《离亭燕》是宋代第一首以六朝兴亡为题材 的咏史诗。
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 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 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 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孤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 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尔曹恩怨 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
辛弃疾的词在南宋词坛上无疑是一面大旗, 在这面大旗下集结了一批爱国词人,如陈亮、 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被称 为“辛派词人”,他们词的主色调是激情满 怀,充满爱国赤诚。
姜夔
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作 词句琢字炼,词风清空骚 雅,自开新派,其影响不 但笼罩了宋末词坛,而且 一直下及清初的浙派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 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 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 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 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 知今夕何夕!
(二)、田园词 苏轼的《浣溪沙》组词 第一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雎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 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第二首: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排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第三首: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 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杨柳
杨柳是用的非常多而又非常有诗意的一 个意象。这个意象要从《诗经》说起。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这里开 始,杨柳的依依之态和离别的依依之情 连在了一起。杨柳成为送别诗词的常见 意象,还有一个原因,“柳’和”留” 是谐音,折柳送别寄寓着殷勤挽留的意 思。汉乐府中有《折杨柳》的曲子,这 曲子是从西域传进来的,原本是写战争 的。但是到了南朝和唐代,由于杨柳与 离别的紧密相连,人们经常用它来写离 愁别恨和思乡念远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 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 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桥忽见。
三、宋人送别词举要
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 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晏殊的《踏莎行》: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 棹依波转。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 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第八首: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 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 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第九首: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 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 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 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 难与君说。
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亦非。想剑指三秦, 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 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 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 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