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3. 课程既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
4.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弗雷尔)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 Curriculum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 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 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 “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是“跑 道”的意思,即“race-course”。这 样,课程的定义就是“学习的进程”( course of study),即“学程”。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斯宾塞)
最常见定义:课程 是“学习的进程”
典型定义有:
2. 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
1.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分为: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
3.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分为: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5.从课程的表现形式角度分为: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2.从课程性质的角度分为: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从教育阶段角度分为:
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 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八、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教科书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教学规范用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 、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 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
四、课程 设置的沿革
我国
西方
夏商周——春秋(六艺) ——汉代(经典)—— 宋(四书)——元明清( 科举)——清末(废科举 兴学校)
古希腊:三艺——七艺 古罗马:神学课程—— 到中世纪(三艺:宗教神 学课程) 文艺复兴:欧洲课程,拉 丁语、希腊语和三艺— —人文主义学科——科 学课程兴起 近代:西方,重视科学知 识——新人文主义学科 ——现代学校课程
二、课程的特点
1.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2.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3.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4.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
三、课程系统的三个文本
○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 划,是指教育机构或 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 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 设置的文件。
1.课程方案
○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 校的培养目标,课 程设置和学年编制 等部分构成。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 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 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 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2001年以前我 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课程改革后改称课程 标准)。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提供 的可能;
0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 可接受性;
0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
04
课程理论
2020
第二节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 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 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
五、课程理论的发展
课程学之父:泰勒(R.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 ○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 ○ 课程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
A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B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 标?
C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D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
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不 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 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 课程评价的准则。
• (一)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 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学生 (三要素)
27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到实现?
KINGSOFT
六、课程几个主要问题
01
学科课程、活动课 程、活动中心课程
02
课程的一元化与 多样化
03
普通教育课程与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中心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 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称分科课程。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 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 程序之义。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西方的课程
在西方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 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H·Spencer)于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 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文中。
课程
李洋
主
壹
贰
叁
要
内
课
课
课
容
程
程
程
概
设
改
述
计
革
2020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 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 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 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意指宫室和宗庙。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等
活动中心课程
活动中心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 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 程。也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社会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 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 表人物有克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代后是布拉梅尔 德。
2.课程的一元 化与多样化
在当代与未来,我国是多民族大 国,要处理好课程的一元化与多 样化是一件极其复杂而细致的工 作。
3.普通教育课程与 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 个基本要素组成的,依据课程内容 三要素的各自内涵与比例的不同形 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
七、课程的类型